沧州木板大鼓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曲种,源于民歌,借鉴杂曲和沧州地方戏而成,产生于沧县民间,诞生于明朝中末期。几百年来,仍然保持其原有味道,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日前,小编前往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探访沧州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表演
祖孙二人一对眼色,“走——!”,14岁的刘伟手持爷爷刘凤鸣使用了40多年的三弦伴奏,70岁的刘凤鸣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伴着三弦声,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
“人生在世天天天,劳动生产年年年,省俭持家有有有,好吃懒做难难难,家有美妻乐乐乐,满堂的儿女欢欢欢,人要一死了了了,往土里一埋完完完……”操着暗哑迟涩的行腔和浓重的沧州方言,伴着拙朴苍劲的鼓板和三弦声,祖孙俩上演了一出具有醇厚乡土气息、实实在在原生态的沧州木板大鼓。
刘凤鸣自21岁起就以沧州木板大鼓为生,是所会曲段最多的沧州木板大鼓老艺人,2010年他曾获得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最高奖“卢浮金奖”。受爷爷刘凤鸣影响,刘伟从小就很喜欢沧州木板大鼓,已跟随爷爷学习2年时间。
据刘凤鸣介绍,沧州木板大鼓的主调是大悲调,主要表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人唱一人伴奏,主要乐器为木板、鼓和三弦,可以说是“轻骑兵”,走到哪唱到哪。
木板大鼓在民间曾盛行一时
“沧州木板大鼓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等多位专家研究论证,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和西河大鼓的‘母根’。”沧县文化馆馆长、沧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建国介绍说,沧州木板大鼓主要特点有三:用沧县独有方言演唱、曲调独一无二、几百年来仍保持原汁原味,而其最大的魅力就是古老性。
上世纪60年代之前,沧州木板大鼓广受大众欢迎。自上世纪60年代之后,因种种原因,木板大鼓的市场越来越小,很多艺人另谋生路,导致沧州木板大鼓逐渐走向衰落。
“现在沧县会唱沧州木板大鼓的老艺人超不过10位。”刘凤鸣说。又因老艺人大都没有文化,艺人们仅靠个人记忆和重复演唱记住唱词,所以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词没有文字记载。随着老艺人年龄增长,很多唱词已消亡。
为延续沧州木板大鼓的生命力,沧县文化馆用录音、视频、文字的方式将老艺人所会唱的曲段记录下来,至今已记录了30多万字的木板大鼓文字资料。同时,自2007年至今,沧县已开办了6届沧州木板大鼓传习所,由老艺人们担任老师,一句句传授。与此同时,该县经常组织艺人下乡演出,目的是让当地群众接触、接受进而熟悉木板大鼓。
“培训学员以原汁原味地继承老艺人的技艺为宗旨,确保能够将古老艺术传承下来。”王建国说,当学员的传统技艺娴熟时,将考虑从服装、道具、灯光、伴奏以及创作题材等方面有所创新。截至目前,该县已培养出20余位学员,这些学员从5岁到15岁不等,有些取得较大成绩,囊获许多奖项,比较出名的有程大龙、孙红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