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八节指什么 什么叫四立八节
四立: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合称;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另外,在节气中,“八节”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用以指导中国民间耕作。
其中,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此外还叫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类似传统纪法:四时八节
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
《周髀算经》卷下:“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赵爽 注:“二至者,度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一:“四时周变易,八节急如流。”
后来人们知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把全年分为道二十四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 “中气”,“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尽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专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属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