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立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立节是几月几日
吃立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三十,“吃立”为壮语音译,含义为“欢庆”或“补过春节”,亦称“大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形成习俗。
节日起源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吃立节的习俗活动
节日的早晨,天色将亮,妇女们便奔向河畔、井台去挑新水。这一天各家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方取回新水后要立即秤,与同量旧水比较,如果是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随后,人们忙着检修房子,打扫卫生,洗衣服,擦家具,贴春联,换门神,家家户户都像过春节一样,宰鸡杀羊,做糯米把把,包大粽,蒸年糕。有的人家制作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以示来年粮食丰收。不管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洗澡,干干净净地过年。各村寨还要举行放花炮、对唱民歌、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娱乐活动。
所谓“龙”,就是用纸糊成的龙头和龙尾形状,头尾之间的龙身是一条画有龙鳞的长布,中间一般分为九节,每节有一条支竿。舞龙时每人持一条支竿,互相配合,作出翻腾、摇头、摆尾、戏珠等各种姿态,有时如翻江倒海,有时似嬉戏耍闹,十分热闹。同样,狮子的首尾也是用纸糊的,中间用一块短布连结,布上缀有类似狮毛的绒毛。一般是制作两头狮子,以便对舞。舞狮时,前后各一人支撑,彼此协调,学着狮子的模样,在锣鼓声中翻腾跳跃,惟妙惟肖,逗人发笑。壮族舞狮子别具一格,狮分母狮、幼狮两种,由两人各引一个,母狮以在场上舞为主,而幼狮则主要在高处舞,动作逼真而惊险,扣人心弦。壮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吃立节这天,青年男女们自然又会聚集在村外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唱得兴起时,竟可以连唱三天三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活动。
傍晚时,各家各户都提着祭品到村头祭社公,祭品有猪头、全鸡、鱼、饼干、甘蔗、水果。祭社公一是为了感谢一年来社公的保佑,二是为了显示自家的实力。此外,还要祭天地,祭祖先。祭完社公后,便把祭品搬回到自家天井设祭,纪念在抗法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晚饭前还要祭祖先,即把煮好的美味佳肴摆到神位前,烧化香纸后,一家人再吃年饭。这一餐丰富异常,应有尽有,而且还特意多做了一些,一顿吃不完,第二天回锅再吃,意思是年年有余,图个吉利。饭后,全家人围在火堆旁守岁,等待新的一年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