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神灵保佑,旧社会全县各村无不组织神社。一年一度进行春祈秋报。社里设有社首数人,总理全社事务。社首的遴选有的以姓氏轮换,有的按耆老类推。一般任期为3年。神社除祭祀外,还负责地方管理,调解民事纠纷(旧称”说理“),拥有很大权力。每逢祭日,社首衣冠整齐,焚香叩头,代表全村人求神赐福,杀宰猪羊,唱戏3天,以示虔诚。神社的一切花费都要向全村群众摊湃,偏苦了贫寒之家。
庙会每年定期举行。较大的庙会有:农历正月二十一的屯城会,二月初二的海会寺跳塔会,二月初八的佛腰岭会,二月十三的土孟会,二月十五的大宁会,三月初三的北留会和府底会,清明节的宜固会和台头会,三月十五的刘善天坛山会(祖师会),三月二十九的南关会,四月初八的匠礼会和义城会,四月初三和六月二十四的北崦山会,四月十八的侯井会和竹林顶会,四月十八和十月初一的润城会,端午节的西关(现为城内)会和上义会,五月十三的圣王坪会和索泉岭会,七月初三的大乐村仙翁山会,九月十三的东关会和贾寨会,九月二十七的河北口会和十月初十的刘村会等。1958年前,三月十五的天坛山会在全县规模最大。届时人山人海,周围各县商人都要赶来推销货物。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天坛山会规模大大缩小,五月十三的圣王坪会也自行消失。东西乡在庙会上有所差别:东乡逢会日必过,不管有戏班唱与否;而西乡由有戏有会,无戏无会。
解放后,人民政府破除迷信,因势利导,使庙会成为物资交流会。为了统筹兼顾,分布合理,对会日作了适当调整。“文革”中,家庭手工业生产停 滞,农民赶会难买到所需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逐渐搞活,赶会的盛况空前。尤其以九月十三的东关会和三月二十九的南关会规模为大,会期延至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