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一带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在经济层面上,一带一路的战略目的有两大层次 近期着眼于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着眼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梳理出国内产业发展的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 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
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联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 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运营、设备制造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优势,推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服务和交通运输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走出去。
中国的港口有用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我们认为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而且中国依靠压倒性技术和成本优势,将成为铁路建设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产业链主题 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 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能可以对外输出。
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区域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属后列,新疆、青海、甘肃跻身倒数5位,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需求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
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 在一路一带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建产业链。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目前贸易环境下,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的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
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 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紧迫的战略目标。
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