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家族祭祖祭文一:
维公元二O一一年四月四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五,值清明节。X姓族人,谨以果品佳肴、香帛冥金之仪,致祭于始祖墓前,凭吊始祖李公讳氏人,告慰列祖列宗曰:
明洪武初,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转照发徙,辞别故土,长途跋涉,迁此立村,迄今计六百余载!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数千人口遍及华夏,无论从农、从工、经商、从医、从教、从政,皆事业有成,和谐美满。此乃先祖保佑之功德。先祖厚泽,福佑子孙。为了继承先祖之优良品德,不忘始祖之福泽佑护,感激先辈之养育教诲。常念始祖之恩德永垂。今全族齐聚,祭奠始祖,修墓立碑,以表孝意!
清明良辰,举全族凭吊。列果陈香,共祭始祖在天之灵,后辈子孙将继承始祖美德,让始祖理想化蓝图。愿始祖含笑九泉,佑全族显贵昌荣。
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李氏家族立碑续谱,族人凝聚。数千同胞后裔,血脉相通,将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增强团结,力图振兴。为始祖争光,为族谱争辉。
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吾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为家族共兴,李门昌隆,共创美好未来。
清明祭祖,思绪悠悠。藤蔓千里,皆出一源。家族盛衰,匹夫有责。现政通人和,吾辈当育人锻才,孕吾族之栋梁。一个诗礼之族、仁义之邦的李氏家族定会彰显。吾辈将告慰于始祖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清明家族祭祖祭文二:
维公元二oo四年四月四日,岁在甲申,节届清明。丽日中天,惠风融融。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会聚桥山之麓,沮水之滨,谨以鲜花雅乐,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曰︰
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建造宫室,福我百姓。树艺五谷,济我苍生。服牛乘马,披山道通。法乾坤以正衣裳,造书契而立五行。宾服诸侯,九州一统。广施教化,四海同宗。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周秦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国家康泰,为民族振兴,秉承祖训,至诚至忠。凝聚民族智慧,屡建旷世丰功。巍巍中华,龙脉永承!
世纪更新,中华振兴。坚持改革,五千年辉煌史册,谱写新声。对外开放,九万里锦绣江山,再振雄风。发展经济,东南鹏举。再造秀美,西部凤鸣。焕发生机,东北龙腾。以德治国,民安国宁。以人为本,人和政通。科教兴国,“神舟”遨游太空。且喜港澳珠还,紫荆莲花并荣;方期宝岛璧合,一统福祚永宁。
煌煌中华,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清明家族祭祖祭文三:
维公元20**年岁次辛卯三月初三清明佳节,郭氏兄弟十五人,肃立先考、先她墓前,缅怀先人英灵,寄托子孙哀思,躬身再拜!
适逢国家昌盛,天下太平,世道安宁,百姓和乐,如今改革开放,政策英明,社会繁荣,家庭安康。不孝男儿深知水有源、树有本,时刻铭记列祖列宗的养育之恩。不肖子孙虽然未曾跻身荣华之地、富贵之列,但也无愧地表示,光明磊落作人,问心无愧做事。虽不具小康水平,也无衣食之虞。现子孙满堂,家业恒昌,众望所归,抱本追远,拟清明佳节,刻石立碑,修坟祭祖,耀祖光宗。
先考大人,诞生于清光绪十九年,逝世于公元一九五六年,享年六十有四。先后经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种社会制度。一生贫困,备尝人间酸辛;长年勤劳,阅尽世态变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恪守本分,永葆良善之心。温良恭俭,和睦乡邻,尽心尽孝,抚育子孙。其心地江河可鉴,其功德与世长存。
先她太君,诞生于清光绪十八年,逝世于公元一九五六年,享年六十有五。一生贤淑,通达事理,息事宁人,恪守妇训。自幼结发于郭门,极尽贤妻良母之道。孝敬公婆慈爱儿女,节衣缩食,勤俭度日。一丝一缕常思来之不易,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家里家外,农闲农忙,长年累月,不辍劳作。织纺井臼,缝补浆洗,粗茶淡饭,辛勤度日。终生勤劳仁慈,富有传统美德。教子有方,堪称孟母三迁之遗风。
在今柳绿桃红之时,阳春清明之日,饮水思源,不忘先人养育之恩,肃立坟茔,牢记教诲阴功。惟愿先考先她的在天之灵,长眠安息,含笑九泉。也告慰先人,子孙后代,必定继往开来,继承遗志,为郭氏家门增光添彩。
祖功宗德流芳远,春露秋霜孝思长。
开天辟地不忘祖,济世源流万古扬。
清明节祭祖祭文范文格式介绍∶祭文的书写格式∶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一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祭文的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祭×××文”、“×××”表小北者的豆
成“驾×××文”、“×××”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 .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 .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伏食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