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古桥、河岸人家,这样惬意而舒适的景象并不是只有姑苏才能看见的。在上海市青浦区西南部沪、苏、浙交界处,有一处至今保留明清风貌的江南小镇——金泽。据记载,金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就已建镇,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虽然,金泽不如周庄等水乡知名度高,但是在桥梁界,金泽却拥有不小的名气——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至今还完好地保存有年代跨越宋、元、明、清四朝的近10座古桥,并享有“江南桥乡”的美誉,也有人称之为天然的“古桥博物馆”。
四朝古桥傲立风霜
听当地居民说,金泽镇内河港交错,津梁密布,古有“四十二虹桥”之说。后历经沧海桑田、自然变迁,目前仅存7座古桥及1座改建过的古桥。这些古桥建筑技艺精良,历经千百年风霜,承载历史变迁,依旧保存完好。
二月的金泽烟雨迷蒙,行人寥寥。青石板造就的长街古巷沿河而伸,灰瓦白墙的明清古宅依水而立。小编沿着依河而建的上塘街、下塘街,由北向南寻访,依次走过林老桥、万安桥、天皇阁桥、普济桥、放生桥、如意桥、迎祥桥这7座不同朝代的古代桥梁,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已远去的情怀。
现存的7座金泽古桥按主体结构划分,可分为拱式桥和梁式桥两类。除迎祥桥以“连续简支梁结构”闻名江南外,其余6座均为拱桥,桥身小巧玲珑,具有典型的江南特征。
在上海,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共有两座,普济桥正是其中之一。普济桥,俗称紫石桥,又名圣堂桥,建于1267年。桥长26.7米,宽2.75米,单孔,拱径10.5米,拱高4米。拱圈上镌刻着“咸淳三年建”题款,桥身侧面的青苔、低矮石护栏的坑凹,似乎诉说着古桥的历史沧桑。踏上台阶,感觉桥面略呈弧形,坡度平缓,这也正是宋代石拱桥的显著特征。据专家介绍,普济桥的拱圈砌置与赵州桥相同,桥身采用紫色武康石料建造。据说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紫石便会发出晶莹的光泽,犹如珠宝镶嵌其间。
位于金泽镇市河最南端的迎祥桥,桥面两侧居然没有护栏。小编向常年居住在桥边的老人咨询后得知,此桥为江南著名的元代桥梁,相传蒙古骑兵好策马疾驰过桥,故而不设护栏。据桥旁的石碑记载,该桥为五跨平梁石桥,是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五跨简支梁石墩梁式桥。每跨桥柱均由3块长青石并列组成,上横石梁,梁面凿有半圆形凹槽,上架楠木作纵梁,纵梁上再铺砌小青砖作为桥面,桥面两侧复贴方形青砖。仔细观赏该桥,桥体优美,桥面略呈弧状,犹如一道彩虹卧于烟波之上。
演绎独特“桥庙文化”
上海市青浦区公路(市政)管理署原副署长谢天祥曾对青浦地区的古桥作过深入调查,并对当地古桥建筑和古桥文化有很深研究。据他介绍,金泽古桥的建材、建造均依靠外来,建筑工艺精良。金泽镇还具有独特的“桥庙文化”。不大的古镇曾有寺庙二三十座,几乎每座桥旁有庙,每座庙边有桥,有的小庙甚至就附设在桥上,久而久之形成“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独特景观。至今,金泽仍保留有庙会,一年两次。
现在在小镇上看到的庙宇大都是重建的。如颐浩禅寺就是在该寺遗址上部分按原样重建和修复的,寺中遗留一株700余年的古银杏树,一方“松江府颐浩寺碑记”石碑、若干大殿方形柱础,以及一块相传为赵孟頫所作的“不断云”石刻。《松江府志》有“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的记载,只能令今人遥想其当年之宏伟。
金泽独特的“桥庙文化”引起了民俗学家的注意。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表示,金泽庙桥结合的形态,开拓了桥文化的空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建议恢复更多的庙桥,以使金泽桥文化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于世人。
关于桥梁的命名,田兆元解释说,水除了隔绝道路,还容易发生灾害,所以安济、如意、平安、吉庆这样一类带有吉祥祝福之意的词汇成为很多桥梁命名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