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在远古时代,五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雄黄有解毒的作用,为了防时疫古人每年端午都会要喝雄黄酒,而且据说端午节喝过雄黄酒之后一整年毒虫都不敢近身。
雄黄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黄。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雄黄的成份为硫化砷,有毒,对于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对毒虫有驱杀的作用。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操涅、杀虫,驱疚功效。……主治百虫毒、蛇后毒。”
雄黄酒还可当消毒水使用。《清嘉录)中说:
“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堵壁间,以怯毒虫。”
江南各家则用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做法闽俗称作“画额”。这样做,一是借雄黄消毒,二是借猛虎镇邪,因为“王”字是虎之额纹,而虎又是兽中之王,如今孩子额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镇伏五毒。清蔡云有一首(吴歇)写道:
“称健粽子满盘堆,好佑雄黄入酒杯。
余沥尚堪怯五毒,乱涂儿领噀墙隈。”
“噀墙隈”,即把雄黄酒洒到容易生虫的角音兄儿,起到消毒作用。俗谚日:“洒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节还和菖蒲酒
用菖蒲酿制的酒,是菖蒲酒。据《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在《争类统编》中也有“美酒菖蒲香两汉,一斛价抵五品官”之说。《明宫史》里有“宫眷内臣......初五年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的记载。清朝,每年农历“端阳节”,则有“君臣痛饮菖蒲酒”之仪。皇家视之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饮菖蒲酒之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人写《菖蒲酒颂》赞曰:“名酿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
宋朝医学家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可见菖蒲酒具有抗衰老、强身健体之功效,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在民间,饮菖蒲酒是一种特俗的风俗,传播久远,传承至今。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古人认为“端”是事物的边缘,也是开始,有“开端”、“初”的意思,因此古代有“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的说法。自汉代以来,端午节才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讳“五”字,遂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古人把月之五日常常写成同音的“午”日。因为“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节又叫“重午节”。古人把“午时”谓之“阳辰”,此时阳气始盛,天气开始炎热,于是端午又说成“端阳”。按历法,五月初五一般距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不远,太阳在这时正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方白昼最长,日正中天,所以端午节又叫“天长节”或“天中节”。
另外,古人在五月五日有以兰沐浴的习俗,据《大戴礼记》上说:“五月五日,以兰为沐浴”;屈原在《楚辞》’中又有诗云:“浴兰汤兮沐芳华”,所以五月五日又可称作“浴兰节”(现今有些少数民族还保持着这种端午浴兰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