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懋《野客丛书》载:“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谓前三后四。”较之今日政府和民间所推崇的节日,已经大相径庭了。
冬至作为表示一年天时和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之一,除极个别地方还以家庭为单位,举行一些简单的祭祖活动外,基本上只存在于挂历某个日子的附注位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所谓元正,又称为元旦,一年之始的日子。民国成立后,全国采用西历,夺了“元旦”二字,代称西历每年的第一天,古之元正、元旦则被名不符实地称之为“春节”——因为每年的春节,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天寒地冻,根本见不到丝毫春的影子。
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其起源与春秋时的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等到晋文公回国即位后,他不愿做官,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逼他出来,结果他与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上,于是晋文公规定每年的这一天禁止动烟火做饭,以寒食对介子推表示悼念。宋周密《癸辛杂识》载:“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长辈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卷,则罚香楮钱。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庙卜乞火,吉则燃木炭,取不烟;不吉不敢用火。”这些说法已经少有人知道,很多人连“寒食”是什么意思可能都弄不懂,遑论过什么寒食节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管有没有道理,一些新的节日出现了,一些旧的节日消亡了,原本十分正常。不过,有些消亡的节日与今日社会气氛倒很是合拍,辑录在此,看看它们有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一曰“田生日”。元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周亮工《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中国历来重农,到今日为止,仍然也还是个农业国度,农民虽然大量进入城市觅寻吃食,可城市对他们却不太客气,所以大多数人还是视农田为他们的根本。可惜,农田似乎日渐疲老,出产财富的能力一年不如一年,以至上上下下为农村、农业、农民等所谓“三农”问题大为挠头。如果现在一到正月初三,全社会一起来给田过过生日,情况是不是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