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400多年前,西藏有一位叫汤东杰布的人,立志在西藏的每条江河上架一座坚固的铁索桥,为雪域民众造福。为了募集建桥资金,多才多艺的汤东杰布自己编剧、谱曲,组织了一个由美丽贤惠的七姐妹组成的歌舞班子,到各地表演募捐。在修路架桥的同时,为雪域文化培育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藏戏。在汤东杰布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唐桑的姑娘,她嗓音甜润,演技出众。后来,她嫁给了觉木隆村农民鲁固为妻,在当地落户定居。从此,鲁固敲鼓,唐桑唱戏,觉木隆藏戏日益壮大、活跃,成为在西藏近代史上颇负盛名的正规藏戏队。
1964 年,觉木隆藏戏队的部分成员代表西藏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接见。专业文艺团体西藏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就是在觉木隆藏戏队的基础上扩充组建而成的。
阿妈仓决的故事在觉木隆村北头一间宽敞、整洁的农家大院里,我们见到了64岁的女艺人阿妈仓决。
阿妈仓决身板硬朗、性格开朗,她自己认为这是长期练功唱戏和参加劳动的结果。她是目前藏戏队里惟一一名参加演出的女戏师。
谈到过去时,这位开朗的老人脸上并没有太多的笑容。她说:“我五六岁刚会走时就跟着父母到处流浪卖艺。听到‘拉姆’(仙女)两个字,有些人以为我们很神气。其实在旧西藏,我们跟要饭的差不了多少。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歌是这样唱的:阿姐拉姆是仙女,仙女的粥是稀水。无须汉地的明镜,粥里可照见身影。这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即使是在成名以后,藏戏队的命运也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很多艺人都是从外地流浪到觉木隆后才加入到藏戏班子里。戏班夏天主要在拉萨及周边地区表演,而一到冬天,为了躲避高原的严寒和生计所迫,有时候还赶着几头毛驴远去尼泊尔、印度卖艺求生。沿途的艰辛是一言难尽的。”
“今年,听说觉木隆戏班要恢复,我非常高兴,自告奋勇要求归队。我相信觉木隆戏班一定会重整旗鼓、重放光彩。”
支书格桑尼玛54岁的格桑尼玛当了4年村委会主任,今年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
这位觉木隆村的当家人,说起自己的家乡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觉木隆藏戏具有340多年的历史,号称西藏的“藏戏之乡”,可在戏班没有恢复以前,每年都要花钱请外村的藏戏队来村演出,既破费又没面子,村民意见很大。
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他们决定恢复历史悠久的觉木隆藏戏队。
没有钱,村委会领导带头募捐,并跑遍了堆龙德庆县和西藏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没有道具,到附近乡村的藏戏队去借。
2002年“雪顿节”期间,拉萨市安排觉木隆藏戏队在龙王潭公园公演一天。没想到他们的节目大受欢迎。一位老阿爸拉着格桑尼玛支书的手问:“你们真是觉木隆藏戏队的吗?俊备裆D崧晁担骸拔颐撬?有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我们是正宗的觉木隆藏戏队。”大爷非常激动,他含着泪,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塞到演员的手里。
这次演出结束后,区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拨给他们1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服装、道具。加上雪顿节的演出收入,藏戏队成立才一个多月,手里就有了1.4万多元的收入。但演员们每天只拿5元钱的生活补贴,他们把所有能省下的钱全部省下来,为发展和壮大藏戏队积累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