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富家60岁便筹备“寿材”、“寿衣”.请阴阳先生卜窀穸(墓地)。殁后,孝子敞头赤足先到至亲后到朋友家报丧。亲友邻里携纸箔、挽幛.抬祭盒,待刍灵(纸人、纸马等)相吊。儿女儿媳披麻戴孝‘守灵”。当晚“烧铺”.翌晚“入殖”.“封材口”,到家庙或十字路口“送汤”。停灵三日。殡日.孝子扛纸蟠.摔老盆.在榇前引路.亲友族人随后,送至墓地安葬。贫家无力置办.用薄匣子或芦席、秫秸,卷死者要葬。葬后三日添土上坟叫“峦坟”。每七日上坟烧纸祭奠一次,叫“烧七纸”,直到“七七”。百日内孝子不剃头.不着华丽衣服,不宴会逢周年、忌辰烧纸祭奠。守制期内禁办喜庆人事,春节贴蓝紫色对联。如系中青年.妻卒.夫可续弦.而夫陨,妻再嫁则指为不贞。“望门寡”(未婚夫殇上门守节).“已婚寡”和“殉节”的悲剧时有发生。民国4年版<蒙城县志》载.被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旌表从 而终的所谓“血姑节妇”.明万历年间有“人,清初G9人.民国初年1025人。其中入节孝祠的13人.建坊旌表的14人。民国16年(1927年)。城关居民张大存,婚后不久,其夫暴卒,大存年仅18岁,其叔父张廷扬唯恐她年轻难守,强迫大存服毒殉节,死后为她立贞烈碑。建国初,提倡丧葬从简,搭灵堂,悬遗像,革除看风水.念经、烧纸钱.冥币等陋习,亲友持钱、花圈、或挽幛等前往吊唁,不待客,不破孝,男女臂带黑纱,女胸佩白花。60年代末期,提倡深埋或利用坝岭废地埋葬。1975年,县城西五里堡建火葬场推行火葬。火化前为死者整容,向遗体告别,火化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去。1976至1985年,共火化尸体465具(多系国家职q2)。?o年代末,“吹响”、“破孝”、“送汤”、“烧纸”、“打幡”和“摔老盆”等旧习再次出现,大办丧事之风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