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
抖音

快手
快手

微博
微博

南充市民俗文化

文档

南充市民俗文化

川北大木偶;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推荐度:
导读川北大木偶;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川北大木偶源于民间,服务民间,融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刻于一体,剧目丰富,表演别致。新中国成立前,演出剧目以因果报应,才子佳人,升官发财的世俗题材为主。解放后,整理、移植了《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幽王回宫》、《出岐山》等剧目。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川北大木偶进行了系统地拯救、提高、发展,剧作家们改编了《美人鱼》,创作了《玉莲花》、《巫山神女》、《小铃铛漫游记》等剧本,充分发挥了川北大木偶的独特造型效果和表演技艺。

川北大木偶享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1953、1975年,仪陇木偶剧团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调演,在怀仁堂等剧场为中央领导和各国驻华使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89年9月,在全国第二届艺术节上,川北大木偶又以新的风姿晋京在主会场演出,观众为之倾倒。几十年来,从事川北大木偶艺术的演职员走遍巴山蜀水以及汀、黔、秦、滇的部分城镇,行程近百万公里,观众达晨万人次以上。80年代以来,川北大木偶开始走向世界。1987年,受国家文化部派遣,南充木偶剧团出访前苏联、芬兰,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图拉、赫尔辛基、波里、拉赫底等六个城市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88年,南充木偶剧团又以“中国大木偶剧团”的名义出访新加坡,在加东丽宫戏剧院连演12场,场场爆满。1990年,又赴印度、荷兰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展示了绰约的风姿,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演都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的,独特的木偶艺术”。

川北皮影

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灾、贺喜的性质。在庵观寺庙演出“求神还愿戏”;在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演戏庆祝;红白喜事演“喜戏”、“寿戏”;为祈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还请戏班演“秧苗戏”、“雨戏”、“丰收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皮影犹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活动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奥人士竞相观看。川北皮影从此名扬世界。

川北灯戏

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娱人赛会色彩。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于明末。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

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传统剧目达300余个,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过去表演者除农民自娱自乐外,带专业性质的多系端公。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其声腔分为正调(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类)和杂调(各类民歌、时调、小曲类),表演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演员表演在起唱时,必先击鼓锣一响“咚旦”,别具韵味。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参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戏曲会演,首次献艺于成都,轰动艺坛。1987年又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文档

南充市民俗文化

川北大木偶;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推荐度:
为你推荐
资讯专栏
热门视频
相关推荐
四川方言与其他民族语言 祭祀习俗 泸州民俗节日 甘孜的待客礼俗 甘孜的民族服饰 立春油菜肥水管理要点 重庆民族风情 重庆地方民族服饰介绍 重庆石柱土家摆手舞 重庆长江船工号子 秀山花灯戏 重庆土家族节日 重庆巴渝文化 重庆的特殊习俗 土家族服饰特征 北海的礼俗及宗教 北海银滩的传说 漓江九十九道湾 壮族牛魂节 四月初八牛魂节 华蓥山抬幺妹 广安民俗风情 四川各族服饰 老成都的平民茶铺 自贡民风民俗 立春节气放鱼苗 泸州的民族节日和风俗 青片羌族风情 立春农事指南 白马藏族风倩 铲戏锅巴 藏式建筑 立春日常养生习惯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立春预防上火的几个原因 杜光庭在都江堰 乐山风俗背新娘 立春养生注意事项 保存完好的四川洛带古镇 立春养生保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