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
抖音

快手
快手

微博
微博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

文档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

诗曰:“每逢佳节倍思亲”。陕西人民重视亲戚往来,亲戚往来大体上可分为:贺有喜,慰有疾,吊有丧,平时往来,节日互访,特殊聚会。一、贺有喜。贺婚礼亲戚中遇婚姻大事,根据关系之亲疏,分别送不同礼物,有送衣服的,有送喜联的、喜幛的,有送其它物品的,最多的是送礼钱,名为“人情”、“喜礼”。送东西多用红包袱,或其它颜色的包袱上贴红“喜”字。送钱也有时用红纸包。送礼、送钱需双数,忌用单数。给出嫁的女儿送礼叫添箱,给结婚的男子送礼叫贺喜。结婚之日,男方、女方或口头邀请,或用红柬请亲戚参加婚礼,大摆宴席,名曰吃喜酒,或吃喜面,吃喜糕。民国23年(1944)《同官县志》载贺婚礼:“凡来宾庆贺者,先向主家祖先焚香叩首,再向主家双揖曰:“恭喜,恭喜。”主家答揖曰:“大家都喜
推荐度:
导读诗曰:“每逢佳节倍思亲”。陕西人民重视亲戚往来,亲戚往来大体上可分为:贺有喜,慰有疾,吊有丧,平时往来,节日互访,特殊聚会。一、贺有喜。贺婚礼亲戚中遇婚姻大事,根据关系之亲疏,分别送不同礼物,有送衣服的,有送喜联的、喜幛的,有送其它物品的,最多的是送礼钱,名为“人情”、“喜礼”。送东西多用红包袱,或其它颜色的包袱上贴红“喜”字。送钱也有时用红纸包。送礼、送钱需双数,忌用单数。给出嫁的女儿送礼叫添箱,给结婚的男子送礼叫贺喜。结婚之日,男方、女方或口头邀请,或用红柬请亲戚参加婚礼,大摆宴席,名曰吃喜酒,或吃喜面,吃喜糕。民国23年(1944)《同官县志》载贺婚礼:“凡来宾庆贺者,先向主家祖先焚香叩首,再向主家双揖曰:“恭喜,恭喜。”主家答揖曰:“大家都喜

诗曰:“每逢佳节倍思亲”。陕西人民重视亲戚往来,亲戚往来大体上可分为:贺有喜,慰有疾,吊有丧,平时往来,节日互访,特殊聚会。

一、贺有喜

贺婚礼亲戚中遇婚姻大事,根据关系之亲疏,分别送不同礼物,有送衣服的,有送喜联的、喜幛的,有送其它物品的,最多的是送礼钱,名为“人情”、“喜礼”。送东西多用红包袱,或其它颜色的包袱上贴红“喜”字。送钱也有时用红纸包。送礼、送钱需双数,忌用单数。给出嫁的女儿送礼叫添箱,给结婚的男子送礼叫贺喜。结婚之日,男方、女方或口头邀请,或用红柬请亲戚参加婚礼,大摆宴席,名曰吃喜酒,或吃喜面,吃喜糕。民国23年(1944)《同官县志》载贺婚礼:“凡来宾庆贺者,先向主家祖先焚香叩首,再向主家双揖曰:“恭喜,恭喜!”主家答揖曰:“大家都喜!”其贺礼,外家花红、鞋袜,姑姨姊鞋袜均附大小饼,朋友则喜幛或礼币,亦有送对联或印画者。”民国22年(1933)《葭县志》载贺婚礼:“婚嫁之期,亲戚皆至,各送礼钱二、四百不等,并喜对、花红、胭脂等类以作喜敬;主人款留一日,谓之喜筵。及亲戚归时,各酬以馒头八个或六个,谓之‘茶饭’。”现在,城镇结婚有向亲友散喜糖的习俗,所以又有吃喜糖的说法。

新婚之媳,和娘舅家往来较多。《米脂县志》载:新婚数日,娘舅家独请女住,曰“坐对月”。 (王桥镇无此习惯) “嗣届女第一次生日,备针黹礼物于婿家,婿家设筵款待,曰‘知生’。送针黹礼物。凡婿家之父母、伯叔、兄弟、姑、姊妹咸隶焉”。陕北其它地方也有知生之习俗。新媳妇生日,丈母娘携带礼物同亲家会面,畅谈双方儿女幼时琐事,增进感情,并受到热情招待。岐山县还有避凉的习俗:“六月六日,新嫁女母家授以单衣,谓之‘避凉’。”(《岐山县志》)澄城县也有此俗:“六月六日,母家送新嫁女葛衫。”(《澄城县志》)此外,不少地方还有元宵节、五月端阳、伏日,七月初七日新嫁女回娘家躲节的习俗。礼泉县还有倒灯的习俗:“新嫁娘未逾年者,其母家则于十四日(正月)前送灯,婿家是夜悬家门前,名曰‘倒灯’”(《续修醴泉志稿》)。(王桥镇无此习惯)

贺生育生男育女,喜事一宗,至亲好友,必相庆贺。娘舅家最为关心,备鸡蛋、米、面、新生儿之被褥衣裤等既探望又祝贺,其他亲戚也在三日内携带面糖等物登门祝贺,叫浇汤。《临潼县志》载:“生子则相索酒食,谓之‘破贺’。弥月,以虎头银铃、绸布、果饼为贺。”《同官县志》载:

“三朝:产妇母家备童衣、裹肚及挂面、酱菜、干饼送之,邻里则捧面条往贺,日‘下奶’。满月:宴亲友,即‘汤饼会’,各赠以贺礼。如同女朋聚饮二三次者,日‘吃喜’,送礼颇优。”满月时,设宴招待,第一胎隆重,第一胎生了男孩更为隆重。在清涧县,“女或生男,弥月岳家以银制响铃或项圈送之,生女,银作耳环或手镯送之”(《清涧县志》)。新生儿一百天叫百醉,满一岁叫周醉,亲戚也有贺喜的习俗。《葭县志》记载较详:“妇人初产,母家必送米面、肉食;缙绅之家雇一稳婆,平民则其母自往,谓之‘守月’。及弥月,外家备小儿衣服、卧单以往夫家迎之,并请戚族之送汤饼者(弥月之内,亲族送肉、面、馒头等物,日‘送汤’)。款以酒食(富家酒席,贫民枣糕),谓之‘做满月’。及周岁,必请戚族盛集,令小儿姑母做醉鞋一双,男子以醉鞋并书卷、笔墨、算盘、馒头等件,女子以针线、剪刀、馒头等件置盘中,听小儿自取,以验其志向,谓之‘抓晬’”。《洛川县志》(1944年本):“及弥月,则乡党亲朋多赠银锁、银牌、项圈、衣服、帽鞋等为贺,而外家并特备一大饼作环形,印以花纹,俗称‘曲连’祝子将来圆满也;主人则设筵酬客焉(酒菜五,取五子登科意;饭菜十三碗,俗称‘十三花’,祝生子多也)。初次所举子之周岁,外家须送衣料、曲连等,两岁,三岁同,俗称‘做岁’,三岁而上,取‘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怀’意也。”

祝寿亲戚中有花甲、古稀、八十、耄耋老人祝寿,多近亲相聚,欢庆寿诞。大户人家也有高搭寿棚大宴宾客的习俗。亲戚送寿桃、寿酒、寿幛、手杖等祝贺,主人以礼相待。《洛川县志)(1944年本):“邑俗男女祝寿,皆在六十岁以后(不满六十,大抵家祝,不动亲友)作寿者于生日设香案,奉寿星图,围以寿屏;本人拜祖先毕,然后子媳等献时果拜寿。翌13,亲友携礼来贺,多奉寿匾、寿幛、衣帽鞋及食品等(皆冠以寿字,如寿桃——面制、寿面等,惟鞋不冠寿字),或献祝文;主人备寿筵焉(饭菜多为八大碗,取八仙庆寿意也。主人并邀岁相当者陪餐)。”《同官县志》载:“大抵六十岁始祝贺。被贺者衣寿衣、寿帽(即预制临终时所着者。此俗或以为奇,但本地结婚尚借着以为寿证),坐于中庭;午前,贺者向之跪拜祝寿。”

还有,“凡人家登科、入庠、人监、寿期、造屋,亲友族党各具仪物、屏幛之类祝贺,主人晨、午备酒席款待欢饮”(《宝鸡县志》)。现在子女上中专、大学,甚至参军,亲戚也登门祝贺,并有礼物馈赠,还有远行往返,升官进级、修窑建房、乔迁暖屋等其它喜庆之事,亲戚也登门祝贺,并赠以礼物。

二、慰有疾

亲戚中有疾病,必予慰问。慰问病人时,携带糖果、糕点、面食之类,并要择13而行。民间传说,某13不宜出行,或对本人,或对他人有妨碍,所以看病人尤宜择吉日出行。此外,对有屋坏、遭劫、受别人欺侮等灾难,也前往探视;需要周济者,也解囊相助。

三、吊有丧

有丧事,主人必报亲戚。亲戚理应吊祭。祭奠时用香烛纸钱,献饼、献酒、献茶,有时献牲礼、挽幛、挽联。主人给亲戚散孝布、孝帽。《高陵县志》载:“官员亲宾闻讣,吊于丧家。未验,至者入门易素服,以赠赙仪物授司书,人临尸哭尽哀,遂吊。丧主持哭,丧主以下哭,稽颞无辞。成服以后,至者各以其服吊,具酒果、香烛,原则加货,则皆书于状,先使从者持状通名,司书籍记,以礼物人陈灵前。丧主以下就位哭,宾人诣灵前兴哀,哀止,跪焚香,酹洒再拜。丧主出帷,稽颡哭谢,宾答拜,慰唁出。丧主哭入。司宾延客待茶,宾退,送于门外。”殡葬日,“亲宾致奠行礼,如成服致奠仪。”《泾阳县志》(清宣统三年[1911]),先一日小殓,“越日,亲族来集,始大殓,帷堂而哭,戚属之党致豆腐、园蔬、面丝,名日‘哭饭’。以丧家哀,不举火也。三日黎明,哭尽哀,成服,悬讣牌于门首,谓之‘出纸’。相知皆素衣吊唁,主人出白布一方给客,谓之‘散孝’,若甥、婿,则给布为孝服。七日一哭祭,七七日止。至百日又祭。……七七之中,必卜一日家祭。先期讣告亲友,远近往奠,赠赙、馈食,名称情之薄厚,葬亦如之。自初葬以及窆棺,皆用乐,具酒食款宾客。富家备为豪侈,往往刍灵塞巷,僧道诵经,踵事增华,无所底止。”五服之内亲戚,既要参加丧礼,又要穿白戴孝,还要献各种礼物。旧时,有的地方娘舅家在殡葬日给已嫁之女送钱,名为束发或收头钱,并在丧服上搭以黑布、蓝布,以示让孝妇节哀振作,并祛凶求祥。亲戚在殡葬之后的复三、尽七、百日、周年(俗称期年)等也来焚香烧纸,对丧者致哀。

现在丧礼日趋简单,但亲戚参加吊祭殡葬必不可少。即使实行火葬,亲戚也有向遗体告别,到火葬场和参加追悼会等礼仪。

四、节日互访

陕西亲戚节日往来活动甚多,常有如下几种:

吃年饭。春节前,亲戚互赠年茶饭。春节时,亲戚间互相请吃年茶饭,并拜年问好,给孩子们送压岁钱,给长辈送贺年礼物。如路远者不便请吃饭,则互派孩子贺年,拜姑姨,拜舅舅,拜岳丈。尤其对岳父家,应年年拜,如自己不能前往,也应派儿女拜年。万一不能前去,还可以给亲戚邮寄精制的贺年片或年历贺年。陕北有新婚之女和女婿一块到岳丈家过小年(即人情日)的习俗。《续礼泉县志稿》正月初二日,“携榼,蒸饼,率子妇,或乘蹇、驾牛车,各赴姻戚家交相庆贺,络绎于途,名日‘贺年喜”’。《富平县志》:正月初二日,“各亲党以面食、豚肉相赠,日‘拜节’”。《华阴县续志》:正月初二日“赴戚友家,备仪庆节,仍互相肃柬奉邀,谓之‘春酌’。”《洛南县志》:“年节初三日送年后,择吉遍诣亲友家拜年。”《榆林府志》:正月“十六日,士女或往来亲串家,谓之‘散百病’”。

清明节,“姻戚以纸钱相遗,互相拜墓”(《兴平县志》)。清涧、延川一带互送子稚燕。

端阳节,互相馈赠米粽、米糕。“姻亲党娅间,黍酒交相馈送。”兴平、周至有“稚儿女铅,磁制各种花兽系项膊,曰‘百锁’。杂绘缝小角黍,缝一婴儿相联系之,日‘耍娃娃’。族人姻戚争巧样,相问遗也”的习俗。澄城:“食角粽,饮雄黄菖蒲酒,复相问极。麦熟,女为新麦蒸食,送其父母,谚日‘麦上场,女看娘’。农家妇以麦秋后归省母氏。母氏迎女而男子家,谓之‘歇凉’”。蒲城县除向亲戚馈赠端阳粽外,还“打造金银艾虎遗姻家”(《蒲城县志》)。《同官县志》载:端阳节“外家或岳家送外甥或新女婿及女以裹肚、香囊,副以角黍、麻花及果品。姑姨亦送之。”横山县于端阳节“为长者馈角黍,为少者送长命缕。”西乡县“角黍、雄黄、枇杷之物,彼此相遗。”

文档

陕西关中的往来习俗

诗曰:“每逢佳节倍思亲”。陕西人民重视亲戚往来,亲戚往来大体上可分为:贺有喜,慰有疾,吊有丧,平时往来,节日互访,特殊聚会。一、贺有喜。贺婚礼亲戚中遇婚姻大事,根据关系之亲疏,分别送不同礼物,有送衣服的,有送喜联的、喜幛的,有送其它物品的,最多的是送礼钱,名为“人情”、“喜礼”。送东西多用红包袱,或其它颜色的包袱上贴红“喜”字。送钱也有时用红纸包。送礼、送钱需双数,忌用单数。给出嫁的女儿送礼叫添箱,给结婚的男子送礼叫贺喜。结婚之日,男方、女方或口头邀请,或用红柬请亲戚参加婚礼,大摆宴席,名曰吃喜酒,或吃喜面,吃喜糕。民国23年(1944)《同官县志》载贺婚礼:“凡来宾庆贺者,先向主家祖先焚香叩首,再向主家双揖曰:“恭喜,恭喜。”主家答揖曰:“大家都喜
推荐度:
为你推荐
资讯专栏
热门视频
相关推荐
世界十大怪异年夜饭风俗 印度人必须饿肚子 江南春节风俗 古代民间祭祀习俗 陕西志丹丧葬习俗 各国的元旦习俗 福建的待客习俗 安徽的节令习俗 彝族的婚恋社交习俗 涞源丧葬习俗 香港礼节礼仪习俗 锡伯族礼俗 河北社交往来习俗 山西民俗 福建的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奇异的浙江金华结婚风俗 吉林圣母洞 湖北襄樊社交往来习俗 世界的圣诞习俗 彝族的婚恋社交 内蒙古社交往来习俗 宁夏回族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 毛兰木大法会 古人为何能兄妹通婚 中国历史上最凶悍的女儿国 闲话木客 鄂伦春族的礼俗 湖北武昌旧俗 广东民间生育禁忌 西藏丧葬特点 四川游艺习俗 粤北满堂客家大围 西南少数民族蜡染艺术 广州商业习俗 宋代人怎样过年 维吾尔族风俗 世界上最小的古佛寺--托普鲁克墩小佛寺 惠安女服饰 藏区少数民族的通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