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在我国,女儿节是汉族的节日,有两种传统说法,七夕和上巳,上巳俗称三月三,另外还有流行于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例如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女儿节是我国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乞巧,不过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女儿节这天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敏,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广州的女儿节独具特色,姑娘们会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会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祭拜。
女儿节有什么习俗活动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西和乞巧”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 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应节食品
女儿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女儿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女儿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直到今日,女儿节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各个女儿节的介绍
上巳节
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所以这天又叫“上巳节”。上巳也称为女儿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七夕节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因为古代女子的妇功里面就是要工于针织,所以一般女子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而织女善织布,所以,牵牛织女鹊桥相会,一方面女子乞求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方面又乞求自己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叫”乞巧“。而乞巧乞的是女儿家的心思,所以就被称为女儿节。
端午节
端午节也叫女儿节,亦见于上引《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饰小女尽态极研,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重阳节
古人也称为女儿节。这是因为重阳节是赏花、戴花、插茱萸的节日,是吃花糕的节日。在这一天,男人们大多出去登高饮酒去了,很多家庭都要招呼出了嫁的女儿回娘家来过节,所以重阳节也就被称为女儿节。
地方性的女儿节
比如四川广元是武则天的出生地,相传,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多年以来,这里每到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都穿红着绿,梳妆打扮,成群结队,沿江畅游,当地就叫“正月二十三,女人游河湾。”1988年,广元市政府正式决定,将传统的游河湾改为广元市的女儿节,但是把日期改在秋高气爽的9月1日。
少数民族的女儿节
如羌族的每年夏历五月初五开始的“领歌节”(羌语叫“俄日俄足”)就是女儿节,在这三天之内,所有家务都由男性承担,女性游玩祭山,尽情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