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暑,首先就是选择绿树葱茏的山中。宋人陆游《六七月山中甚凉》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乐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写的就是山中松风时起,凉意拂人,实在是溽暑难忍之时的清凉天地。桥畔、池边涉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因而也是人们避暑佳处。唐人刘禹锡赋诗描写水亭纳凉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在风光秀丽、林茂竹翠的地方修建房舍,也是古人消暑的一种方式,唐人王维就在陕西终南山下建竹里馆,且赋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代以后,还有一种供消暑的凉殿,采用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摇转,将其冷气送入殿中,同时用机械能力将水送向屋顶,并沿檐而下,成为人造水帘,冷气袭人,从而达到纳凉效果。
古代民间也有很多消暑器具,常见的是“竹夫人”,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中就写到这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这种竹夫人长约1米,系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此外,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古人消暑纳凉法也作过精彩的描述:“霍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里既介绍古人祛暑消热方法,还阐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曹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