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人的婚嫁仪式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既隆重又繁琐,夹杂许多迷信色彩,解放以前,阳西人的婚嫁总的来说是封建婚姻礼制,解放后有较大的变革,但有的地方仍保持汉民俗婚嫁基本礼仪,而且满带阳西特色。
阳西过去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男十八、女十六),由双方家长请媒人(俗称媒婆)代为物色配偶,媒人按“门当户对”选取对象,向双方家长介绍男女的年龄、品行、家庭状况,如果双方家长同意,便将婚嫁男女的生辰八字(俗称年庚)分别写红纸上,由媒人送给对方,然后双方各请术士(俗称算命先生)推算是否相生吉利,或求神问卜,如无相冲,再把各自年庚放祖宗牌位上。在一定时间如没不吉利事情发生,双方家长便可正式会面,互提婚嫁条件、商定聘金、礼饼、食物和嫁妆等,订立婚约,择定吉日,举行文定仪式。这一阶段全由双方家长作主。双方儿女未见一面。
封建社会末期,一些开明家长,在定婚之前,会让双方男女见上一面,会面地点由双方商定,俗称“相睇”,如双方见过无意见,即由父母作主男方给女方下聘礼,女方接受了聘礼,便被视为男家的人,婚期由男方去选。
男方选定婚娶日期后,通知女方,派人把写着婚娶日期的帖子送到女家屋里,俗称送“日子单”。女方接下后,各自向亲友发出婚筵请柬。婚期前一天,白天雇请“喃呒先生”为新娘脱俗,晚上设筵招待亲友,俗称入厨。
到迎亲这天,男方一早派人送来彩礼,彩礼多少,视男方贫富而定。女方则在此之前准备嫁妆。结婚当日,男方迎亲队伍先放爆竹志庆,再由媒人坐青衣轿引路,堂信手持红柬礼盒随后,跟着是迎娶新娘的花轿,随后是吹打手仪仗队,女家设筵招待迎亲队伍。饭后,新娘行出乘轿与迎亲队伍返回男家。
阳西女子出嫁这天,要做很多礼节。一要梳妆,二要开面,三要人喂饭,四要人送出。送出时,要由母亲撒米,边撒边念些祝福语。女子行出时,不许脚踏门槛,不许回头望父兄,还要放出哭声,才表吉利。
晚上男家设宴款待宾客。舅父居首席,新郎插花挂红,由伴郎陪着门口恭候。迎亲队伍回来,放过鞭炮,新郎在门口站在凳子上,手拿纸扇,等新娘经过时,轻轻在新娘头上敲三下,意思是给新娘一个下马威,日后要听男人管教。新娘进屋后,新人的陪嫁要由新郎打开,一一验看,并双手迎上头顶,让众亲友过目。
晚宴设圆台,选八个命相好的男女陪伴新郎新娘吃饭,俗称陪圆台。吃饭中间,新娘由伴娘陪着,一一给男方长辈敬茶行礼。长辈喝茶后,要给新娘敬茶钱,以示对新人的关心爱护。饭后,新娘回房,厨工收拾碗筷,设席打堂枚。打堂枚的人分两边,一边替新郎新娘说唱,一边向新郎新娘提问,内容涉古今中外,伦理道德,爱情生活等等,堂枚一直打到深夜方止。
新郎新娘成婚当晚,还要被人拥着进行闹洞房,闹洞房节目繁多,礼节重重,但不管闹洞房人怎样打闹,新郎新娘都要听话顺从,不得闹情绪。直到闹洞房人离去,一天的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登堂拜祖,捧茶跪拜翁姑,亲戚是日离场,俗称散厨。满三朝,新娘归省父母,俗称三朝回面。新娘归来要在日落以前,由女家送礼饼,给男方分发贺礼亲友。女家出嫁,遇上第一个节日,女家要做粽子送给男家,俗称送头节;遇上第一个年晚,也要做饼送男家,俗称送头年。送过头年头节.以后再看情况而定,一般女家要给男家送饼好几次。旧社会穷苦人家,嫁女愁的就是这送饼,女儿回来一次,父母就要愁虑一次,所以旧社会阳西称嫁女儿为“寒路风”,意思是给父母制造麻烦,得不偿失。
旧时阳西女子出嫁前,不许随便外出,要待在家中,邀集一班姐妹,收集哭嫁歌,以哭声作歌词,以表达离开父母亲人的难舍情怀。哭嫁有多种形式,有自哭自叹,有对答式。渔家女出嫁前,要另住一条小船,在船中哭嫁,她们唱的是咸水歌,有月亮的夜晚,静坐岸边,听渔家女哭嫁,是当地人一种享乐,听的人忍不住,还可以把咸水歌唱过去,那边待嫁人接了,还过来,当时还倒挺热闹的。
旧社会阳西婚嫁风俗这里只能大略说个梗概。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阳西本身,各地的婚嫁风俗并不尽相同,一些地方甚至差异很大,这里不一一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