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完速,构件古朴,雕饰亦精美
朱氏宗祠位于河头镇的殿前村。
一般来说,宗祠大多是四合院式,朱氏宗祠也不例外,占地570平方米,共有两进,左右设厢房。
我们进入第一进的门厅,在明间后檐筑有戏台,戏台用四根柱支撑,施藻井,歇山顶。戏台题有匾额“旷观今古”四个大字。
宗祠内的道地用鹅卵石拼的,石缝间长有青草,临海市博物馆馆长说:“这是最原汁原味的宗祠”。意思是很少有后人改建的痕迹。
正殿为三开间,马头山墙,明间为五架抬梁,四柱七檩,次间穿斗式,立有中柱,大殿从左到右挂有“进士”、“经魁”、“尚书”等金字木匾,表示古人信奉“学而优则仕”之风。正堂挂有“希逑公”遗像,为河头镇朱氏的先祖。对于这位先祖的简历,也有文字记载:宋哲宗天佑六年,钦赐殿中御侍御史及钦赐翰林院检讨”,表示其具体年间所任官衔及学位。
这个村大部分人姓朱,也有罗、梁、唐等姓氏人居住于此。当地人告诉记者,明间抬梁和次间部分檩条,从1999年到2004年和2006年重修过。但凡古建筑,因是木梁砖石结构,易风化,需要不定期维修,才能永葆“青春”。
西边明间的金柱上还留有旧联一幅,上款题有“道光廿三年岁次癸卯蒲月”等字。
据临海市博物馆提供的文献显示,朱氏宗祠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现在保存的宗祠为清朝中后期建筑,据正殿明间对联所署时间,宗祠应当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前后。记者按此推算,距今已有169年了。
“朱氏宗祠格局完速,构件古朴,雕饰也较精美,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徐馆长说。
1954年建5层钟楼,与宗祠浑然一体,独具特色
实际上,记者未进宗祠门厅前,就远远见到屹立于空中的钟楼,对此早来了兴趣,因为先要探访宗祠,把这一念头隐忍住了。这是因为,在宗祠一角立有3层高叠加的方糕形的钟楼,这样的建筑样式颇为少见,按理说,钟楼应当国人引入钟后才有此建筑,而与清道光年间的宗祠融为一体,这大有探究的地方。
在门厅东端,记者决定“身体力行”。从宗祠2楼沿着木楼梯爬到了第3层,楼板已有部分损坏,为不使文物受损,记者一直轻手蹑脚,因为楼板经不起踩踏。在第3楼,记者踏上一块相对坚固的横木档,倚临一方窗口,向下近距离俯看,宗祠如鳞般的瓦楞,檐下的曲折回廊,大殿内的摆设依稀可见;远眺则见万千鳞次栉比的灰瓦舍和白楼房……
这座钟楼实际上共有5层高,除去底部两层连接宗祠东端,向上的3层楼突兀于宗祠瓦背上,耸立于天中,凌空欲飞。
钟楼建于1954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就连最高一层架设的两只有线广播喇叭也完好无损。当年为什么要建钟楼,已语焉不详,但两个不同年代的建筑物“粘贴”在一起,刚建时可能跟宗祠建筑不和谐,随着时间的流逝,钟楼建筑的老化,两者反倒是浑然一体。
“钟楼虽建于50年代,但风格协调,很具特色。”徐馆长说。
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文化名片:4个宗祠和1个小镇
“请你到河头镇来,小镇上有4个宗祠,那是我们的文化名片。”
探访完河头镇的4处宗祠,记者不由想起《请你到天涯海角来》这首老歌,顺便把老歌词换上新词,用新词来“吆喝”河头镇有什么文化特点,也算得上贴切。
要探访河头镇的4处宗祠,确实是一天也转不过来的。
此次探寻不虚此行,台州的乡镇确实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藏龙卧虎”之地,对于久居城区很少出门的人们来说,记者建议,不妨趁着节假日,去寻访去发现去“游历”。
这种发现之旅最让人妙不可言的是:来自原始气息的乡土建筑,往往是人工雕琢过的公式化的景点无法比拟的,也许还能“打捞”起隐藏在建筑物后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