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武术素有南北之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日出于泰山之巅,空旷间,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这是北派武术的特点;月悬于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此乃南派武术的特点。
“南拳”,是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一带的拳术总称,其拳种和流派很多,如广东的南拳,分为洪、刘、蔡、李、莫五大家;福建的南拳分为咏春、五祖两大派;湖南的南拳分为邬、薛、沈、岳四家……南拳的一般特点是:拳式刚烈,步法稳固,动作紧凑。腿法较少,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常鼓劲而使肌肉隆起,以发声吐气而助长发力。
“北腿”,是我国北方流行较广的拳术之一。有查拳、华拳、长拳、少林、八极拳等等,其中“戳腿”被公认为“北腿”的主要代表。“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是“北腿”的典型特点。在套路、击技上常常是一步一腿,手领脚发,上下配套,一条腿左钩右挂。前踢后打,明圈暗点,与手紧密结合。
南拳在南方流传深远,“北腿”在北方流行甚广。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武术风格的差异可以用地域来区分,但造成这差异的关键在于体格上的差距,正是由于身体条件上的差距才造成了南北流派在武术风格上的差异。
1.气候特征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亚热带、热带区域。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根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人的发育年龄偏小,即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对于精明玲珑的南方人则是一种优势。
北方由于纬度较高,北方人的发育年龄较迟,身材高大。不仅如此,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壮提供了物质基础。腿长成为优势,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又因为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取暖。由于腿的转动半径大,力量足,速度快,威力大,逐渐形成“北腿”的武打特色。
2.地形特征南方多江河湖泊,自古以来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功夫先扎马”之说。再由于沟渠纵横,地面区域相对较小,特别是船上格斗,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手。
当然,“南拳北腿”的说法也有另一个版本:南拳指的是太祖拳,北腿指的是潭腿。
据《武备志》记载,宋初,在长沙举行全国武术大会。赵匡胤所创“太祖拳”因具政治优势为第一,称之为十八家之首,第二名便是昆仑大师在龙潭寺所创的“临清潭腿”,被称为十八家之尊。因“太祖拳”的发源地在黄河以南;“临清潭腿”的发源地在黄河以北;从此“南拳北腿”的说法便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