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在其代表作《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这崎岖险峻的剑门蜀道上走上一遭,虽然不似古诗上描述的那般艰难险阻,但也需处处小心,时有提心吊胆之感。然而,就在这条以险恶闻名于世的古蜀道上,却有着数百里旖旎绝伦、绮丽多姿的古道风光,令古往今来的行人商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就是川北蜀道的灵魂,以“三百长程十万树”而名扬天下的“翠云廊”。
蜀道两旁,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亭亭如盖,行其道上,夏不知热,冬不晓寒。古道绿荫森森,若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形成“翠云廊”奇观。后人有诗赞颂:“桓侯翠柏雄千载,七曲旌屏百仞樯。”翠云廊之名,出自清康熙剑州知府乔钵的题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翠云廊又称“皇柏大道”,两旁数人乃至十数人合抱的古柏现存有近万棵,其夹道列植,遮天蔽日,为剑门蜀道上一道最耀眼的奇观。翠云廊的来历大致有五种说法。最早的传说是当年秦始皇为修阿房宫,将蜀中的树木砍伐一空,以致“蜀山兀,阿房出”。后来为平息民怨,也为了保持水土,又命人在蜀道两旁大量种植柏树,所以蜀道上当地人一般都称这些古柏为“皇柏”,这条古驿道便又称为“皇柏大道”。另外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张飞柏”,说是三国名将张飞“作巴西太守时,因传达政务军情,羽书频繁,令士卒植树表道”。第三种说法是“晋柏”,说是东晋元帝时,蜀道人曾在驿道两旁大量种植松柏,世称“风脉树”,以促地方上多出人才,物阜年丰。尚书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碑上。现武连觉苑寺中所存之《种松记碑》,系晋碑风化剥落后,宋人苏东坡重书的碑文。第四种说法是古柏栽于宋朝。据《宋会要辑稿》载,宋仁宗诏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令逐铺士兵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最近一种说法,则是由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壁(字白夫)所栽。史载当时大规模修整驿道,以青石砌路,并于道旁倡种大量柏树。李壁在任上还颁布了保护柏树的“禁伐令”,要求“官民相禁剪伐”。
翠云廊古柏传说虽多,不过据近年林业部门专家的鉴定,这些古柏大多数的树龄在450岁至500岁。李壁任剑州知州时,距今差不多480多年,所以,第五种说法看来最接近事实。不过,前几种说法我们也不能断然否定。毕竟过去记载道上有十万柏树,如今只留下十分之一不到。
翠云廊古驿道除有几百米的一小段在汉阳铺(今剑阁县汉阳镇)外与川陕公路重合,大多数已湮没在剑门山区的沟壑峻岭之中。许多路段荒废,杂草丛生,竟因无人知晓,而在上世纪那段最疯狂的年月里,仍保存得完好无损,实为意外之幸事。据详细调查,皇柏大道两旁尚存珍稀古柏8097株,一般树龄在四五百年以上,最老的树龄高达两千年。看来,翠云廊古柏的确非形成于某一两个朝代,而是自秦汉以来的历代都有着“路旁植柏,以表其道”的传统遗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