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以西,北海以东,有一组俗称“三座门”的宏伟建筑。它就是全国仅存的明清两朝御用道观大高玄殿,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殿中古树受封赏
大高玄殿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骢的斋醮(道教法事)之所。
历史上,嘉靖被称为“道士皇帝”。他醉心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数十年不上朝。为推崇道教,1542年的农历四月,嘉靖建造了大高玄殿,殿前立下马石。神殿建成后,百官斋戒、行香、禁刑屠10日。
就在这一年的10月,皇宫大内发生了“壬寅宫变”。正是这场宫变,让嘉靖彻底沉溺于求仙的幻梦中。嘉靖相信用早晨的露水炼丹能长生,命宫女每天早上采集露水。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十几个不堪忍受的宫女密谋用黄绫布勒死嘉靖,却因太过紧张,绫布打成了死结,嘉靖大难不死。事后,宫女们被凌迟处死,嘉靖也对冷森的宫城心怀怯意,从此住进了西苑的万寿宫,再不敢回到大内中。
“炉香缥缈高玄殿,宫烛荧煌太乙坛。”嘉靖的宠臣夏言的诗句,描绘了嘉靖与宠臣们在大高玄殿日夜斋醮的情景。在西苑的众多道宫中,大高玄殿地位最尊贵。惟有它供奉着玉皇大帝和三清像(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天尊),嘉靖“有祷必至”。大高玄殿东北的象一宫供奉的“象一君”,就是嘉靖身着道服的金身像,足见其对道术的痴迷。
连大高玄殿院中的松树都曾受到封赏。据《骨董琐记》记载,殿内有“桧一松四,并金时植。嘉靖中,封松指挥使”。
《日下旧闻考》还记载了一则与大高玄殿有关的故事:嘉靖宠幸的郑贵妃恃宠而争,非要将自己所生的皇三子立为太子,叫嘉靖专门到大高玄殿“行香设密誓,御书誓词,缄玉盒中,存贵妃所”。后来,嘉靖还是听了皇后的话,立皇长子为太子,避免了一场争储内乱。但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进入过大高玄殿。
嘉靖去世后不到一月,他修建的多数道宫均被毁弃,只有大高玄殿和光明二殿保留下来。
小天坛里藏天地
大高玄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正南为三座琉璃的随墙门,护以石栏,所以叫“三座门”。
正门基座为青白石须弥座,题额上写着“始清道境”几个大字,左右的汉白玉石护栏现已无存。二门叫大高玄门,门前原来有旗杆已经不见了,现仅存基座。
中轴正北方,便是面阔七间的正殿大高玄殿,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殿内彩绘全为金龙和玺。殿前有月台和御路,丹西石上刻有道家惯用的云鹤图案。
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乾元阁,是大高玄殿的精华所在。上面的圆形屋顶和蓝琉璃瓦象征蓝天,下面的黄琉璃瓦代表大地。早春的清晨,徐徐的北风能将这里的钟磬之声传到乾清宫。因外形酷似天坛祈年殿,乾元阁又称“小天坛”,阁中原供奉着玉皇大帝,清代皇帝曾在此祈雨。
大门外原来有三座牌楼,上嵌汉白玉石匾,双面都有题词,相传其中“太极仙林”的匾额是严嵩的书法。牌楼中间有东西两座对称的习礼亭,左名阳真阁,右称阴灵轩。习礼亭造型奇巧秀丽,和紫禁城的角楼相似。
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大高玄殿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为大高殿。清代雍正皇帝同样信仰道教,于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了大高玄殿,并在东、西二亭之间增建了一座南牌坊。牌坊用粗大的楠木建成,坊柱入地极深,因此未用戗柱。当时在北京众多的牌楼中独此一座。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高玄殿的牌坊——无依无靠”,这也成为牌楼最大的特色。民国时期,牌楼因严重倾斜被拆除,后原貌复建。上世纪50年代,景山东街拓宽马路,习礼亭和牌楼被拆除。
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再次重修大高玄殿。以后的皇帝不大信奉道教,大殿的香火也日渐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