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合肥的习俗,其中有不少旧俗,是清官包拯的遗风。人们爱用他的为人处世教育小辈,久而久之,约定成俗。
“长嫂如母”和“外甥打舅”
合肥地区有两个礼俗:“长嫂如母”和“外甥有理打得舅”。
“长嫂如母”包含着兄嫂对幼小的弟妹有抚养的责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这样两层意思。这个习俗的形成,和包拯有关。传说包拯未满月,娘就死了。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一起养,喂包拯奶,喂自己几子粥。如果没有贤惠的嫂子,也就没有包拯。包拯侄儿包勉,是嫂子晚年的唯一亲人。包勉当知县时作奸犯科,被告到巡按包拯那里。面对“法”与“亲”,包拯毅然选择了“护法灭亲”,斩了侄儿,他担当起赡养嫂子的义务,并要求全家都遵循“长嫂如母”这一道德标准。这个故事在全国都有影响。京剧《赤桑镇》,吉剧《包公赔情》就是说的这件事。在合肥地区骂一两声姐姐是可以原谅的,但绝不允许骂嫂子。
其实,包拯并无哥嫂,民间传说把长媳崔氏抚养弟弟包绶之事附会到老包身上。据1978年合肥包拯墓出上的墓志记载:包拯本无兄长,他63岁去世,其长子包绎已死多年,次子包绶方5岁,由其嫂崔氏抚养成人,并给绥娶了老丞相文彦博之孙女为妻。
礼俗“外甥有理打得舅”,在合肥地区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语。传说包公从扬州府调庐州(合肥古名)知府,一到任,就把府堂上的“明镜高悬”的匾额换成“国法无亲”的匾额。包拯的堂舅周六子认为包拯这样做,只不过是“聋子耳朵外牌子”。俗话说,“亲是亲,邻是邻,关老爷维护蒲州人”,照样欺压良民,骗人钱财、而且拒不认错悔改。包拯忍无可忍,为了维护国法,严惩了周六子,打了他板子,并带枷示众。从此以后,包拯的亲友再也不敢仗势欺人。于是就流传下“无理难凭辈高,外甥有理打得舅”的话头。
“长嫂比母”与“外甥打舅”,这两个礼俗在处理卜下辈关系上似乎是对立的。但在伦理道德等方面,却无悖于情理之处。历来对人们的精神起了净化的作用,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