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上记载,赵盾死了,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晋景公三年,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率兵救援郑国,并在与河上与楚庄王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做了夫人。
而后边的故事,分为了两个版本,《左传》版和《史记》版。
《左传》中的“赵氏孤儿 ”
公元前587年,赵朔也死了,他的妻子赵庄姬就和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婴齐有了私情。在春秋时这种乱伦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赵家人大部分都是比较看不惯这种事的。赵朔的另两个叔叔赵括和赵同看不下去了,便把赵婴齐放逐到了齐国。赵婴齐临走时说:“有我在,栾书虽然执政,也不敢对赵氏家族怎样,我一走,只怕就麻烦了。”
此事气坏了赵庄姬,她也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把账都算在了赵氏的头上,她联合了对赵氏有积怨的栾氏、郤氏,共同对付赵氏。几股势力在晋景公面前轮番诬陷赵同和赵括要谋反。晋景公信以为真,杀死了赵同、赵括。
杀了人,赵庄姬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杀了赵同和赵括,赵家可就剩下自己的儿子赵武了,而此时栾氏、郤氏力量壮大起来了。这不是自己一顿忙乎给别人做了嫁衣吗?明白过来就好,赵庄姬把赵武带到了晋国的王宫之中,保护了起来,以免受到栾氏、郤氏的杀害。
晋景公杀死赵同兄弟后,就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奚家族。而此时,终于有为赵氏家族说话的人了。晋国执政大夫韩厥说:“赵氏家族的赵衰、赵盾、赵朔都对国家有大功,却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这样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呢?还怎么愿意为国家尽忠?”这一句话,挽救了赵氏,也最终成就了战国时代。赵氏的土地被留下了,后来又封还给了赵武,赵氏家族才得以复兴。
《史记》中的“赵氏孤儿”
赵盾死后,赵朔袭职辅佐晋景公,屠岸贾准备发动对赵氏的攻击,大将韩厥让赵朔逃亡,赵朔不肯,说道:“只要将军答应我你不绝我赵氏后代,我死而无憾。”可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后果有多严重。屠岸贾不经晋景公允许便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几个叔叔,并且尽灭其族。
而这场大灾难中,只有三个人侥幸活了下来:赵朔的夫人,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程婴把一个天大的秘密告诉了公孙杵臼:“赵朔的老婆怀孕了。”而赵朔妻在晋宫中躲了几个月后,终于分娩,生下了一个男婴。
屠岸贾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向宫中索要这个孩子。很显然,此时的晋景公已经没有任何权力可言,屠岸贾守住宫门,自己亲自进来搜索,赵朔妻毫无办法,只好行了一步险棋,她把男婴夹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一顿彻底的搜查后,屠岸贾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伫立的赵朔妻,却没有搜到婴儿。屠岸贾认为孩子肯定被偷偷转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这样赵氏母子才得以幸免。
程婴得知此事赶快找来公孙杵臼商议。公孙杵臼突然对程婴发问:“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坚定地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
二人找了一个婴儿,将其穿上赵氏孤儿的衣服……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突然向参与这次杀戮的将军告密:“谁能给我千金,我马上把孩子的藏匿之处告诉他!”这些将军非常高兴,最高兴的当属屠岸贾,屠岸贾马上拿出千两黄金给了程婴,程婴二话没说带着这些叛乱的军人到了公孙杵臼的家门前。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便破口大骂:“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初下宫之难你没死,口口声声说要与我好好抚养赵氏孤儿,今天又把我卖了。你纵然是不能抚养孤儿,又怎能忍心出卖他呢!”说完公孙杵臼抱起孤儿大哭道:“天哪天哪!这个孩子有什么罪?请你们放过他吧,只杀我公孙杵臼就可以了。”
这出双簧演到这个程度怕是没人会相信此中有诈了,而公孙杵臼最后的那次求情也是一种忏悔,虽然死的不是赵氏孤儿,却也是个无辜的孩子。可是那些将军们没有给公孙杵臼留下这个希望,杀死了公孙杵臼和这个可怜的婴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赵氏孤儿就这样被留存了下来,被程婴藏匿在了山中,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赵武。
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突然病了,韩厥把一切实情和盘托出。当年参与杀赵氏的诸位将军来问安时,都被韩厥的人拿下。不久赵武率军攻打了屠岸贾,屠岸贾就此被灭了族。
赵武成人后,程婴辞去公职,向诸大夫辞行,然后告诉赵武说:“当年你家遭遇大难,我没有死,就是因为要抚育你成人,今天这个愿望达到了,赵家也复位了,我有脸去见赵朔和公孙杵臼了。”赵武哭着对程婴说:“您怎么能忍心离我而去呢?”程婴说道:“公孙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他自己选择了死,就是认为我能把你养育成人,今天事情办完了,我也该履行我之前的承诺了。”说完,程婴就自杀了。《史记》上称:“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人们的猜疑 为何存在如此差别
为什么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载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有人对史籍所载“下宫之难”的有关资料进行考辩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史记》所谓“赵氏孤儿”之说,虚构的成分很多。
其一,所谓“赵氏遗腹”的史实不足为信。
《史记》对赵朔着笔不多,但赵盾死后,赵朔承袭了他的职位。晋景公三年,赵朔以下军统帅的身份与楚国作战,其政治地位仍高于赵同、赵括、赵婴兄弟。此后,史料对赵氏家族的记载中便没有了他的消息,可能是英年早逝了吧。而后,这才有赵婴与赵庄姬通奸的说法。照此时间间隔推理,景公十七年赵庄姬不可能怀有赵朔的遗腹。而另据《左传》记载,“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国语.晋语九》亦称赵武“从姬氏于公宫”。可见,“下宫之难”时赵武年幼,跟随母亲依舅父(晋景公)而居。如此说来,“搜孤救孤”以及公孙杵臼、程婴的相关记载也就不足为信了。
其二,《史记》载“下宫之难”诛杀的范围明显有误。
屠岸贾为追究晋灵公被杀一案,“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皆灭其族。”这里,并没有提及弑君的主凶赵穿以及同为卿大夫的赵旃家族。而《史记》、《左传》均言当时诛杀的只是赵括、赵同兄弟家族。《左传》载赵婴与赵庄姬通奸,死于鲁成公五年(前586年)。赵朔具体的死亡年代虽无从考证,然赵婴得与赵庄姬通奸,说明当时赵朔确已死了。如果“下宫之难”发生时赵婴、赵朔叔侄均已故去,那么《史记》记载存在的漏洞就很明显了。
其三、《史记》关于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晋景公三年,即前597年)互相矛盾。
同出于司马迁之手的《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均明确记载,该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左传》的相关记载也与此相同。晋景公三年之后的许多历史事件,赵氏多有参与。如晋景公六年(前594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五年(前586年)赵婴与赵庄姬通奸,被赵括、赵同兄弟放逐;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晋始置六卿,赵括、赵旃皆为卿。由此推断,“下宫之难”不可能发生于晋景公三年。
其四,关于赵武复立的时间。
《赵世家》、《韩世家》皆称“下宫之难”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过了十五年即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又复立赵武。但《春秋》、《左传》、《晋世家》与此记载截然不同。《晋世家》景公十七年记载:“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与复立赵武的时间间隔并不遥远。也可以证明当时诛杀的确为赵同、赵括家族。作为晋景公外甥的赵武,随母亲一起生活在宫中,似乎没有受到此事的波及。
后话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们只能靠古代史书记载来推断。也许随着考古的进一步进行,新的史料会带给我们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