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配图)天津的独流镇始建于宋辽对峙时期,明永乐二年(1404年),大兴土木,渐集成镇。独流镇自古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又是漕运码头,所以自古人们就有习武之风。历代名家辈出,也不乏一些趣闻轶事。独流镇近代武术的发展起源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在静海、沧州一带得到广泛流传,到解放初期独流武术门派众多,劈挂、太祖、戳脚、通臂等门派都有很多弟子,武术得到繁荣发展。受文革动乱的制约,独流武术渐渐走向衰落,一些武术器械被没收、文字资料被销毁,习武者只能在背地里传承演练,一些传统套路几近失传。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武术的爱好和热情又得到空前的发展,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民间武术研习会,对流传于独流地区的武术流派套路挖掘整理,使之得以流传发展。
流传于独流的武术门派很多,其中以太祖门、通背门体系较为完整,习练者众多,流传久远。太祖拳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其流传于独流还有一段传说。
清朝末年,在今独流下圈村有一位以种田为生的吕二爷(生卒不详),好习拳脚。秋末的一天,吕二爷正在田里干活,忽然从远处气喘吁吁跑来一个和尚,说被清兵追赶,吕二爷遂将和尚藏于柴垛之中。不一会儿清兵追来,问及吕二爷,二爷回答并未看见和尚。清兵遂用长矛在柴垛中乱戳一通,看没有什么动静,便向远处追去。等清兵走远吕二爷急忙拨开柴垛,却见和尚蜷缩在柴垛中面带微笑安然无恙,吕二爷甚是惊奇。和尚抬起脚来,却见千层底的鞋底上被长矛戳的痕迹。原来和尚蜷缩在柴垛中,钩起脚来挡住了清兵的长矛。至今太祖拳中一式金鸡独立脚尖是上钩的,就是由此而来。吕二爷见和尚如此身手必是高人,遂拜和尚为师,和尚为报答吕二爷救命之恩遂将太祖拳倾囊相授。吕二爷衣钵传人有李登弟、吕汉举。
通背门,又称通背拳、通背合一门,是一种以技击为主的拳法。其基本拳法有撑、斩、劈、炮、横,拳法注重内外兼修,发力整体合一。技击讲究刚猛精进、刚柔并济,跟随缠粘,身法变化莫测。通背拳在独流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历代拳师的技击经验,并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个拳种,所以又称独流通背拳,堪称武林的一朵奇葩。
通背拳在独流的传承还有一段趣闻。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政府镇压,洪秀全的两个部下锡三夫、李肆闪流落到独流。锡三夫精通军营拳术,尤以斩拳著称;李肆闪精通通背拳。锡三夫有一女,精通拳术、性情刚烈,后嫁杨学士。婚后,夫妇俩经常因琐事吵闹,甚至动起手来,可杨学士不是夫人的对手,心里甚是窝火,便找到老丈人理论,锡三夫笑道:“我女儿性情刚烈,你只有赢得了她,她心里才会服了你!”遂收杨学士为徒传授武艺,以后杨学士学有所成并广收门徒,这也是为什么独流斩拳著称的一个原因。
李肆闪传授通背拳于李登善、于兰、李增仁(其子)。其后,任向荣先后拜师李登弟(太祖门),李登善(通背门),杨学士(斩拳),刻苦练功,终得三人真传成为武术大家。而各门派也有单独传承,其中也不乏相互研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