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风俗在本地土籍人中有着较长的历史。山区群众一律以土葬形式,主要是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山中土地资源丰富。在丧葬中,大致分为:奔丧、入殓、守灵、安葬等四个程序。
奔丧:俗叫“报丧”。老人死后,孝子身穿素服,头脚(鞋、帽)用白布挂号,表示有丧事,先报家庭 (本村)来看守尸体 (守夜);再到主要亲戚各家报丧。由主要亲戚和家庭长者商定封棺 (入殓)、做“倒地饭”等有关事宜。
入殓:俗叫“封棺”。入殓前应备好棺、椁,棺是外甑,椁是内甑 (俗叫逍遥床),椁是很少人准备的,棺木是不可少的。如果是女的,必须经过外婆家检查棺木和衣着等才能入殓。入殓前的衣着,一般称男单女双。在做“倒地饭”时,商定安葬时间等一切有关事宜。经济十分困难的家庭,则不做“倒地饭”。
守丧:也叫守灵。封棺后家族回去,孝子亲自守灵,寝苫枕块 (仪礼、丧服),不能离开灵堂,有人来吊唁,随时跪拜答谢。
安葬:一般择期安葬。有些特殊情况,不择吉期,三日内安葬,叫做 "三日无忌"。旧社会安葬,一般都要做道场。做道场时,道场程序、道法由道士自作主张,很少人知情。孝家只备灵屋、库箱等物烧给亡人。祭礼有大祭、小祭之分,大祭要三讲三读,请有知识的人士若干,俗称“礼生”。如果“点主”、“告东方”更须请有资望、有政治地位的人来主持,在本地有声望的族长公等才能举行。小祭只请二、三人即可,这种形式为普通人家所采纳,旧社会安葬后,孝子需守孝三年,谓之守丧,筑墓室而蜗居。
解放后,进行了殡葬改革,土葬革除了许多陋习,不管何人,只开一个追悼会,以寄托人们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