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原来不是内地的蔬菜。汉朝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从“胡人”那里带回来许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也从宫廷流传到了民间,在内地推广开来,黄瓜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黄瓜起初被称为“胡瓜”,它和大蒜(葫)、芫荽(胡荽)、芝麻(胡麻)、核桃(胡桃)、蚕豆(胡豆)以及石榴、葡萄、无花果等很快在中原地区落地生根了。传说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才将其改为“黄瓜”。
黄瓜是我们日常最常吃的蔬菜之一,不仅美味,营养丰富,而且价格也很便宜。可是在明清时期,黄瓜可不是人人都能买平民菜哦!
明朝初期,有一年的寒冬腊月,身为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突然觉得吃什么都没胃口,他只想吃黄瓜。于是,宫里立刻派太监四处寻找黄瓜。最后,终于在京城的一条小巷里看到一个人在卖两根新鲜的黄瓜。但两根鲜黄瓜的价钱却是200两银子。
太监嫌贵,那人说不买就算了,他要自己吃。说着,那人拿起一根黄瓜,三两口就吃完了。太监一看,急忙乖乖地掏出了100两银子。卖黄瓜的人说,现在一根黄瓜也要卖200两银子。
太监刚想说话,那人又拿起剩下的唯一一根黄瓜,要把它往嘴里送。太监只好又乖乖地拿出100两银子,买下了那根黄瓜,拿回去给朱元璋吃。看来,黄瓜也有奇货可居的时候。
清朝的慈禧太后虽然是个“皇上”级的吃货,但她却不喜欢吃黄瓜。但在清代的京城,正月里的黄瓜卖得跟现在的燕窝鱼翅一样贵。嘉庆间《京都竹枝词》说:“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微物不能增寿命,万钱一食亦何心?”
清朝文人在一则笔记中写到,有一个才子在初春时节来到北京,当地的文人在饭馆宴请他。席间,大家让这位才子点一道菜。
才子推辞不过,又不想让众人破费,他想,黄瓜应该是最便宜的,就笑着点了一盘凉拌黄瓜。不料,才子刚点完这道菜,在座的众人都面露不悦之色。因为,一盘凉拌黄瓜比整桌酒席的价钱还要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