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口呼油条为油绞。或曰,绞字当从食,不从系。唐孔颖达释:两股相交谓之绞。“油绞”一词,明白准确道出这种小吃的形状,是很生动的方言,所以不误。离汉口不到30公里的蔡甸镇,呼油条为油果,文而雅。北京话垫了一个“子”字,说起来京片子韵昧十足,但也泛指油饼之类的小吃。过去南京的土语称作油炸鬼,有些小品文考证说,“鬼”字当作“轨”,因轨、条有同样的含义,而民间传说则以为南宋人痛恨秦桧谗忠误国,于是煎而炸之,当作“油炸桧”。在宋人笔记中把油炸食品辄称作“油器”,凡油条、麻花、馓子……均属之。
各地油条均为两股,唯独襄樊是三股扭成,肥长黄灿,松脆爽口,配以当地不加糖而自然香甜的伏汁酒,确是绝好的早点。汉口炸油条有时还撒上芝麻,香味浓郁,隔夜的油条人锅再炸,叫回火油绞,是咽泡饭的佳品。昆明的油条炸作圈形,像俄式环形面包“白南基”,亦相似于北京的油果子,也许正是南明遗风的一种表现吧。
汉口的糊汤粉铺都兼炸油条,天朦朦亮开市,热气蒸腾户外,汤汁浓鲜香辣,对于披星上工的劳动人民极具吸引力,食后寒气尽消,精神一爽。昆明的油条铺还炸菜包子;熬有滚烫的豆浆粥,小座上备有一碟矿盐,随客加入豆浆粥内,是抗战时流亡学生最喜爱的早点。京津多以甜豆浆伴食油条,而以天津最浓。汉口的咸豆浆还加有味精、虾皮、酱油等调味料,凝聚了的蛋白质像蛋花汤一样,独有风味。
糯米包油条虽然别有风味,但做法不太卫生,现已很少见到,大饼包油条是上海的大众化食品,而武汉人则喜用发米粑粑夹油条,甜咸共嚼,风味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