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地区的孔氏穆斯林,俗称"孔回回",主要分布于今新寺、段岭、川城、王台、小岭几个乡镇,部分流寓到外省县。其中新寺是主要聚居区,其他乡镇的大部分是从新寺迁往。
孔氏穆斯林与永靖孔氏汉族同宗同祖同源。虽然他们在宗教生活中恪守伊斯兰教义,但在家族内部生活中,如行辈取字,还保持着原有的传统和习惯。
孔氏穆斯林为孔氏居大川始祖孔子第五十八世孙孔公佑第四子孔彦嵘(长子彦峥,次子彦魁,三子彦斌)的后裔。但皈依伊斯兰的具体年代和始祖名字已失记。据现保存在大庄孔子大成殿中的孔公佑次子孔彦魁的墓碑记载,孔彦魁为"明孔氏六世祖",而孔彦嵘为孔彦魁的胞弟,可知孔彦嵘为明代人。另据民国22年(1933年)由曲阜孔府主持编修的《孔子世家谱》确切记载,孔公佑三子孔彦斌的后裔孔尚端(字孟贞)、孔尚宾(字孟吕)兄弟二人迁居小川是在明朝万历八年,即1580年。"尚"字辈为"彦"字辈的五世孙。如果按惯用的三十年为一世计算,期间约一百五十年。除去孔彦嵘行四,年龄相对较小,孔尚端、孔尚宾当时还年轻等因素,实际上只有一百年左右。由此可推知孔彦嵘生活的年代大约在1480年左右,是明宪宗成化年间。
对于孔彦嵘,有关史料记载较详细。在小川人孔庆廉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编写的《古金城·孔子世家谱》中叙述是:"行四,字文锦,系庙底下、大小沟一门,葬于村东红嘴。"再往下,他只叙述他本人所属的孔彦斌后裔的小川一支,对另三位的后裔,他留空未叙。而《孔子世家谱》中的记载是:"因遭兵燹,谱牒失迷,下十代无从考查,至继字辈始昭穆详明,有五人,居大沟庄。"中间空了一段,约三百年。其实在同治乱世中遭兵燹的不只是孔氏一门,好多珍贵史料都遭到严重毁坏,以致于有些历史记载中断。但孔氏有注重谱系的传统,许多有关祖上的事迹,经声口相传,代代相沿。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协会甘青办事处人员搜集查证,永靖孔氏穆斯林的始祖母,即孔彦嵘之妻,名叫甲尕,马氏,回族,为马家湾人(今永靖县盐锅峡镇抚河村),生了三个儿子。甲尕要求其中一个儿子立回教门户,就缝制了一顶白布号帽,老三年幼好奇,争戴号帽,于是顺母意皈从伊斯兰教。
永靖与号称中国"小麦加"的河州邻接,河州境内回族分布较广,回汉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当时明朝政府鼓励回汉通婚。再加上与大川邻近的马家湾、小茨沟在当时是回族聚居区。当时回汉关系融洽、互相通婚很普遍。孔彦嵘娶回女,在当时应该是真实的。
综上所述,孔氏穆斯林是从孔彦嵘的第三子开始的。始祖名字若按孔氏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代的希、讷、公、彦、承的行辈顺序,应该是孔承某,为孔子第六十世孙,具体名与字待考。皈依伊斯兰的时间,大概就是孔彦嵘生活的年代,即15世纪80年代左右。
孔氏穆斯林皈教后,后裔与其他宗亲手足情好,和睦相处,同居大川。他们大多按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以商贩为业,资财日重,广置田产。同治二年(1863年),河州回族人民掀起反清斗争,发生回汉冲突。同治四年(1865年),反清斗争被镇压,大川回汉冲突平息。同治六年(1867年),孔氏回族共三十八户一百八十余人,迁出大川,先移居喇嘛川(原十大庄)住八年,接着移居青海民和县鞑子庄,又住三年;颠沛流离,最后定居新寺后坪,成为现在永靖孔氏穆斯林的主体。
经过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孔氏穆斯林现有人口两千多人。族大丁繁,分布较广,为永靖的发展,也为孔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在,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大团结,永靖回汉孔氏还归一家,相互以"党家"称呼,行辈不紊,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特别是孔氏穆斯林,若有远道的"党家"上门,便热情招待,问清代数,论明行辈,按辈称呼,真正显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孔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