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火,便使我们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严寒的冬季,蒙古人三三俩俩结伴狩猎,他们喜悦地把猎物放到林间空地上或草原上,很快弄来树枝、树叶,拢一堆火,把猎获物烤得半生不熟,一边美滋滋地吃着,一边取暖驱寒,火显得多么重要啊!人间万物的循环运转,处处离不开火。蒙古人视火为生命,以火当财富。火还是沟通人们心灵、增进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喷香的奶茶,名目繁多的民族食品……哪样离开了火也是不行的。只要有了火,就能驱寒取暖,振奋人们的精神。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他们是烧不到煤炭的。于是,他们便就地取材,把畜粪和柠条、沙篙等灌木枝叶当作燃料。蒙古包前堆放着似山如塔的牛粪、马粪和羊粪,或者横七竖八地垒垛着沙篙、柠条、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干,犹如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点缀在千里草原上。晒干后的畜粪,易燃、火苗旺,没有异味。沙区生长的灌木,有油性、坚硬、火劲大、耐烧。显然,就是在十冬腊月,寒冰凝霜的季节里游人到蒙古包住宿,也会感到温暖如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有的牧民已用电或太阳能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但他们对火的崇拜仍不减当年,年年岁岁都有敬火、祭火的习惯。腊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讲究、最隆重。夜幕降临,参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穿着整洁的衣服,一同来到燃烧着的火盆前,点燃一柱香,先绕行蒙古包一周,再从左、右绕火盆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火便开始了。这时火盆旁边的小桌子上,已摆着很多供品:哈达、酒、炒米、红枣、酥油、砖茶、羊肉等。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他们还要往火盆里投祭品。并吟诵祭辞,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赐: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媳妇、温顺的姑娘、善良的女婿……,福来!福来!福来!”并且,全家人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汤煮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