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摩天轮,大家一定不陌生。资料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摩天轮是在1893年,由美国人乔治·法利士发明的。而在漳州市南靖县金山镇安后村,也有一座经历了近200年沧桑的“摩天轮”。这个被当地人称为 “木质旋转式秋千”的古代大型“摩天轮”,诞生于明末清初。坐在秋千上,乘荡者可以体验到现代摩天轮的感觉,是当地传统的民俗娱乐健身项目,绝无仅有。现在,相关人员正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起源:保留项目,明末清初就有
据南靖县金山镇荆溪大宗吴氏族谱记载,当地每年农历九月半有举行九月半埔演戏的习俗。据介绍,金山九月半埔是为了纪念“辅顺将军马仁”诞辰,连续演戏7天酬神祈求平安庆丰收。这个风俗至今已延续几百年。演戏期间,人力推动木质旋转秋千是保留项目。
据金山镇安后村村书记吴志勇介绍,村里的这座“木质旋转式秋千”初创于明末清初,祖先们利用木材、藤等原生态原料,根据平衡、共轴旋转惯性等原理制作出旋转秋千。
吴志勇告诉记者,在当时,“摩天轮”不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可以锻炼身体。
制作:纯手工制作,构造精良
据安后村文化保护组副主任林茂庆介绍,整座秋千没有一根铁钉。制作秋千时使用的是全木质材料,有赤皮木、杉木、松柏、红柯四种木料。根据每个结构所需的特殊功能,用的木料也不一样。例如,座椅上方横梁用的是赤皮木,这根横梁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安全带。使用这种材质的木料,不仅能够减少摩擦,而且质地坚硬,非常牢靠,增强了安全性能。
秋千由十字杆、吊椅、转轴、支柱等部分构成,纯手工制作。秋千架是用四根木杉埋在地上做柱,竖柱中穿一轴心,轴心分为四叶平衡椅座,座椅像轿椅一样。
林茂庆告诉记者,秋千使用时,由6人在地上用力推着叶座碾转,一次可坐4人,地上的人慢慢转动秋千,随着力度体重平衡和共轴旋转惯性,整架秋千旋转起来,让乘荡者体验到乘现代摩天轮的感觉。据介绍,秋千高5米,人达到最高点时,离地距离差不多有5.6米。
传说:能娱乐人,也去恶劝善
据南靖县金山镇民俗爱好学者温欣老先生介绍,《南靖民间故事集成》记载了关于“木质旋转式秋千”的传说。据悉,乾隆四十一年,由庠生吴士华、太子学吴黄山等人首倡捐助重修鼎新加丽“千家宫”。
重新彩釉“千家宫”三字匾时,一泥匠工忽然心血来潮,想起了荡秋千的玩艺来,便叫来同伙,立即在九月半埔山腰搭起秋千架,供人玩乐。
这个秋千还有不少劝善的故事。据说有一年,一个惯偷乘九月半埔热闹之机,偷了一老太婆腰包两个银元,并将银元用于荡秋千。当他坐在轿座上,忽然睁目看到那老太婆坐在埔上啼啼哭哭,心里一慌,便摔落地上,脚断手折。小偷后来备了香烛往庙中磕头求饶,表示痛改前非。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好人坐秋千心怡神爽,欢天喜地;坏人坐秋千是心慌意乱,脚断手折’的说法。
重现:去年九月半埔,重现人间
木质旋转式秋千从诞生开始,每逢农历九月半,就成了村里男女老少的宠儿。但自文革时期开始,秋千被禁止使用,直到去年九月半埔才再次重现人间。
据金山镇竹林小组组长吴亚 介绍,去年九月半埔前夕,林茂庆提出将木质旋转式秋千搭起来,让大家娱乐娱乐。这得到了村里所有老人的支持。于是,“木质旋转式秋千”的修缮工作开始了。
“老秋千十字架的杉木还是完好的,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吴亚 说,材质的选择和尺寸完全按照古时候的来,这些工作是林茂庆主持的。材料备好以后,由竹林小组里的6位老人一起协作,用了20天左右的时间,将秋千造好,并进行了转动尝试。
保护:申报“非遗”,以弘扬工艺
据金山镇安后村村书记吴志勇介绍,木质秋千历史年代久远,并且绝无仅有,值得保护。目前,他们正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南靖县文体局局长蔡志祥则表示,目前,该项目正在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县级的文物专家准备到现场对秋千进行审核。预计,今年年末或是明年初申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如果有可能,他们还将向市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