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养生?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自然的影响。阴阳在宇宙中的运动形成了四时的变化,影响着万物和人。所以,养生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气气候的变化,而四时养生就是顺应四季养生的精髓。
如何在一天内保持健康?如何一年四季养生?一年四季养生,须掌握三法:阴阳消长之法、气之盛衰之法、天地开合之法气。掌握了这三法,我们就可以滋养生长、化储、滋阴阳、滋养五脏六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四时养生最著名的两句。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四个季节的养生方法吧。
阳阳春夏
春夏如何养阳?春天是生发、生气的主要时期,阳光普照,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贪阳”,即不要厌恶太阳。此时宜夜卧早起晒晒太阳,以宣泄肝气,让元气与春气一起流动。谓四气以调神。所以春季养生的重点,就是如何调和协调你的肝气、脏腑气和春气。
春季养生的特点是生发顺滑。要注意让体内的阳气逐渐旺盛起来。春季气候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这与肝脏的生理功能有关。如果肝脏出现异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所以,春季之所以宜养肝,就在于此。
夏季万物繁茂,阳气旺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元气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生命。夏季重在养心,苦味要多吃一些,因为苦味入心,对清心火、清热大有好处。夏天还要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至于肉类,要多吃鸭肉等寒凉的肉类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少吃鸡肉等温性肉类。另外,我们尽量吃夏天成熟的食物,比如夏天成熟的水果和蔬菜。这样吃对我们的心脾胃都有好处。
夏季的最后30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滋养转化,也就是要把食物煮熟再吃。而此时,大地即将进入成熟阶段,谷子正灌浆,瓜果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的最佳时机。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使气流畅通,性格外向。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心气愤。另外,夏季宜多出汗,有“汗为心液”之说,心气最易受损。
秋冬养阴
秋天是“入土”的时节。我们常说春分“开天门”,秋分是“入土”。入地户,一切都要收,我们的人身也要修。春夏过后,世界似乎都疲惫了。该长的都熟了,果子和庄稼都收齐了。这时,人们也应该转身休息了。这称为“收获”。
秋季以润肺为主。肺过暑燥后,应多吃些滋补之物,如梨、莲藕、杏仁、贝母、百合等,以润肺、润肺、敛肺气。
秋季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季天气干燥,“燥”易伤肺,影响行气功能。这导致干咳少痰。因此,“无外志,清肺”是秋季养肺的理论依据。
入冬后,主藏之。此时万物皆闭,动物进入冬眠,花谢叶落,人体也该休息了。冬季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保藏。隐藏什么?储精,储精好,来年就不会生病,所以有“冬天不储精,春天就会生病”的说法。有一个病人来找我治疗。他一直感冒到春天。我问你冬天在干什么,他说今年冬天出差了,累死了。其实,这就是冬季不蓄精养身的后果。我让他赶紧补上,赶紧来个“春眠不醒”,并通过睡眠来维持精气。再加上食补和调理来增加能量!!
天气气候异常的节气最需要注意
一年四季阴阳的盛衰,是万物生长、生长、转化、收储的基础。因此,养生春夏宜养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秋冬宜养阴。四时寒暑交替,会给人的身心机能带来不适。我们遵守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进行保健养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更是指导人们健康养生的秘宝。
二十四节气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春雨惊天,春清谷,夏芒满,暑热相连,秋露寒秋霜,冬雪小寒。 ”,这是四季之歌。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节气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讲的二十四节气养生中,我们着重讲的是这八个节气:二至,即夏至、冬至;立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意思。
之所以选择这八个节气,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四个季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气候变化。这些节气来了,气候该变就变,该冷就变冷,该热就变热,该下雨就下雨,该吹就刮风;春天吹的是春风,夏天吹的是夏天的风,冬天吹的是冬天的风。如果我们的身体适应了四时的变化,如春暖、夏热、冬冷、秋凉,那么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过来,春天吹的风就是反冲风,或者叫逆风,就像冬天吹夏风,应寒回热,夏天吹冬风一样、应暑还凉,当出现这样的气候变化时,一定要注意养生,因为这种不正常的季节性气候正是疾病最容易发生的时候。天气极热或极冷,身体或冷或热。身体虚实,气候不正常,容易生病。这时候就要注意保养了。
《易经》讲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人的气是天地赐予的,所以人的健康要根据天地阴阳气的变化来进行。和地球。这种养生哲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顺自然则养生成功,逆自然则百病缠身。五行全在——五行八相与养生秘诀
八卦和五行各有相应的身体部位和穴位。我们用八卦图来探究人体体质,其实就是在预测人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其价值还体现在:通过实现应用,学会自我调节,真正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