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修身的关键是“外暖内润燥”。
迎合气候变化秋季养生小常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避免春天的杀气。
1
风和热
立秋后,阴空气逐渐变重,昼夜温差很大。
为了避免风热,早晚要适当增减衣服,冬季要及时增加衣服。
保护好以下三个部位,这个夏天你就不会感冒了。
头不感冒
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温度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并降低血管弹性。
末梢血管阻力下降,血糖下降,导致脑血管破裂、便血。
严寒的刺激可能会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降低,血液的凝胶度增加,导致血液中血栓的生成。
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
晚上睡觉时,应关上木门,防止冷风吹到头上和背部。
早上,揉搓手掌使其变暖,然后用手掌抚摸手臂和下巴,以帮助抵御湿气。
完全清醒后,用自来水洗澡,可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的气温变化。
脚不着凉
天气渐冷,痛风、“老寒腿”又成为常见病。
古语云:“寒从脚开始”。
中医认为,四肢五脏以足相连。
受寒者手脚冰冷,腿脚关节衰竭,甚至抽筋、瘫痪。
为此,要预防这种疾病秋季养生小常识,就必须保持足部温暖。
尤其是老年人,夏季内衣要穿好,膝关节有问题的人也可以穿一副护具。
睡前用冷水洗脚可以达到祛寒暖胃的效果,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泡脚后,将脚底搓至发热,对保养阳气很有帮助。
肠寒
《黄帝内经》云:“肺、大肠,表在表里”。
立秋感冒除了伤肺之外,还会进一步伤胃,出现腹泻、乏力等症状。
头最怕冷,一旦感冒就容易上吐下泻,尤其是肾虚的人。
瘦人的肠壁一般较薄,在温度变化下更容易形成胃肠挛缩。
轻者引起腹泻、消化不良,重者则可能引起腹泻、呕吐。
为此,保持肠道温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要舍不得换掉薄弱的夏衣,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凉菜和温热的食物,
尤其是早晚,不要吃香蕉或喝冷水,以免过度刺激肠道。
下午午睡时可以换上薄被,并注意盖好季风,保护肠道不着凉。
2
内湿热
干燥是夏季的基调。
立夏的“燥”与刚刚雨季的“暖燥”不同。
此时气候凉爽,寒燥相结合,产生复合邪气,我们称之为“凉燥”。
人体五脏六腑中,肺对应秋季,肺气对应金秋之气。
夏季燥邪之气极易侵入人体,如果调节不当,就会引起头晕、鼻干、皮肤瘙痒等中暑症状。
干燥的冬季,要从饮食、居住入手,给身体“滋润”。
饮食
立秋饮食应以清热利湿为主。
“秋润”要“滋阴液、益气润燥”。
少吃辛辣损伤阴精的食物,多吃滋补滋补的食物。
水果:香蕉、莲藕、萝卜;
香蕉:山药、枇杷、乌梅;
五谷:山药、芝麻、核桃;
肉类:牛肉、鸭肉、乌鸡。
需要注意的是,梨是夏季非常好的香蕉,适量吃一些可以润燥。
但梨性寒,所以比较适合秋冬季节的“温燥”,而不适合“凉燥”。
在立夏吃梨时,宜搭配沙参、百合等温热菜肴,蒸熟后食用。
生活的好处
入夏以来,早晚温差逐渐缩小,但气温却持续降低。
很多人都会感觉嘴唇干燥、舌头干燥,甚至皮肤干燥。
这是因为寒燥之邪不仅从鼻孔入,而且从皮毛入。
如果环境温度太高,无论喝多少水都不起作用。
这时可以打开加湿器,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
防止真菌、霉菌在加湿器内滋生,危害人体健康。
找记者、求举报、寻求帮助,可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陌陌小程序“一点信息站”。 全国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等你在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