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是流传于思茅地区景东、镇沅、思茅、普洱、墨江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它源于中国的道教祭祀音乐,后流传到了民间。因其旋律优雅动听,音韵自然流畅,被当地群众称为"雅乐"或"仙乐",倍受青睐和欢迎。
据史载,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洞经音乐在思茅普地区就已具有一定规模,至乾隆年间大为流行。每逢盛会,必奏洞经,是庙必有祭,有祭必有乐,有乐必有舞。当时演奏洞经,已不单是弹唱,而且还有三十六员舞生伴舞,分"左舞""右舞"。乐器也是文武乐齐备,八音主乐齐全。计有编钟、编磬、应鼓、悬鼓、起祝、龙笛、凤萧、管笙、琴、瑟各种打击乐器。并载有舞谱、工尺谱以及各种乐器图形及演奏技巧等说明。
洞经音乐由"洞经会"集体演奏。洞经会是由一些艺人或音乐爱好者组织起来的一种业余音乐组织,这个组织从每年农闲至冬月,每年活动一次,称坐会,平时因寿筵,婚丧嫁等活动受邀也演奏。
洞经音乐曲牌分演唱和演奏两种。演唱曲牌唱词不定,根据所做庙会内容临时编创。一般分为七言或五言诗体。演奏曲牌大多用于诵经,一般不加打击乐器,只是在过门时才加入打击乐。而演奏的曲牌如"水龙吟"、"浪淘沙"、"小桃经"、"风摆柳"、"闹山河"等都加打击乐器。
洞经音乐的节奏非常严谨,多为4/4拍或2/4拍,旋律行进悠扬、平稳、很少大的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