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豆花”
过去,川西人家一般都有黄豆、豌豆、黄豆等干货。 家人要吃饭或来客缺菜时,就点“豆花”。 下午吃豆腐前,将晒干的黄豆用清水浸泡在桶中。 当天早餐后,将豆子过滤,加入少量清水。 将豆子用石磨磨细,将水和渣装入布袋中压榨。 将榨出的豆浆汁放入锅中煮开,转小火继续煮。 这时候将盐卤搅拌均匀,慢慢舀取少量倒入浆中,边放边搅拌,直到豆浆变成白色的小浮花,停止加入盐卤,锅里慢慢成团,然后用烧鸡把花球压在一起烧开。
过去,家庭主妇一般都会点“豆花”,因为姑娘们在出嫁前就跟妈妈学的。 豆花做起来不难,只是调料因家而异。 一般家庭常用的有酱油、盐、熟油辣椒、花椒面、葱花、大头菜粒,还有豆瓣酱。 这些都是家常菜。
2.蒸“糯米糊”
这在旧时的川西地区,是家家户户新生儿出生前必备的。 就算主妇做不出来,也请个好手帮忙(以前市面上买不到酒酿)。 酒酿红糖煮鸡蛋是坐月子的妈妈每天的早餐。 老人们说酒酿补血,鸡蛋补身,都要和红糖一起煮,煮之前要加“猪油”。
坐月子吃酒酿是当时川西民间的生育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过去,“坐月子吃酒酿鸡蛋”可以说是川西百姓的俗语之一。
3.做“烂豆腐”(腐乳)
每年新大豆在成都上市后不久,一些郊区县的一些农村卖担木豆腐,就来城里卖:“木豆腐,买木豆腐……十毛钱!” 这时,不少医院大坝或门口的主妇喊道:“卖毛豆腐的,过来!” 看好价格后,可以买几十个,也可以买几百个,看家里人数多少。
把买来的毛豆分别装在盛有盐、海椒面、花椒面的容器中,并用这些调料包好,然后一一装入密封的瓦器或瓷器中家常自制香辣酱的做法,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了。 当时的老人说:“宜选毛长白的毛豆腐,最容易软,而且吃起来渣,入味家常自制香辣酱的做法,很香。
时至今日,川西仍有家庭主妇在做烂豆腐。 大概这是一种传统的饮食习俗吧!
4.做“豆瓣”
旧时川西居民有制作豆瓣的传统,但无从考证。 每年的三伏天,都是做豆瓣的最佳时机。 当时家家买红辣椒,一般都是选最好的“两金条”去蒂,洗净,沥干水分,放入大木盆中,用刀磨细,加盐,和酵素西洋菜(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和制服。 每日晒至无水分,入坛封口,两三个月后即可食用。 过去做豆沙,各家各有做法,各有各的用料。 有的是专门用来炒菜调味的,有的是专门做的直接配饭吃的。 如香油豆瓣、金钩豆瓣等。 以前有的家庭主妇做的豆瓣非常好吃,是市面上买不到的。 如果和现在的“麻辣酱”相比,更香更鲜。 做豆瓣菜的季节也是晒海椒的时候。 那时,屋子上、门前随处可见海椒的世界。
5.泡“泡菜”
过去,川西人家不分贫富,家家户户都有泡菜。 穷人至少有一两个泡菜坛子,富人至少有四五个; 还有一些菜是单独腌制的,如红辣椒、豇豆、青菜、生姜等; 穷人缸少,什么都泡在一个缸里。
以前,豪门娶的媳妇,不仅要会做饭,还要会做几道可口的菜。 当然,做“泡菜”是必不可少的。 能接过婆婆的泡菜坛子,肯定是个好媳妇。 泡菜是家政不可或缺的。 过去一年四季都不缺蔬菜,咸菜就占了三分之一,尤其是贫困户。 这是因为它经济、负担得起且便宜。 更何况,泡菜还是川西地区特有的烹调调料。
过去,川西人家家户户都会做“泡菜”。 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传统,就是用来贮藏,以备淡季缺菜之用,与北方窖菜是一回事。 北方的冬天寒冷,蔬菜可以存放在地窖里。 川西不能,也只能用“泡”的方法。 川西的泡菜自然要优于北方的泡菜。 由于泡菜技术有发展空间,天然花样种类繁多,而且泡菜泡好后,不经加工即可食用。 泡菜还可以作为调味品,也可以与其他肉类一起食用或做成其他菜肴。 过去,川西家家户户用泡菜制作了数十道名菜(如酸萝卜鸭汤、酸菜鱼、鱼香肉丝等)。 现在,有些人因为做“酱菜”(都江堰著名的“杜尔格酱菜”和青城四爵的“道家酱菜”)而成为千万富翁; 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川西人有一句幽默的话:“钓”泡菜坛子里的手表,“钓”自行车。 他们是家政和节俭方面的专家。 他们不缺经济头脑,只缺市场经济。 可见当时泡菜对于川西家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