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又称养生、养生、养生等,是指对身体的保养。换句话说,养生是指按照生命发展规律,采取措施,维持机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健身长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分为宁神、行体、固精、理气、滋食、药饵。保健的内容广泛,方法也很多。基本的保健理念是调整饮食、精心起居、适寒温、调喜怒。
1. 年龄与衰老
(一)天年
“年年”是我国古代一个关于人类寿命具有重大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称为天年,即自然寿命。生命的年数,即有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寿命。年龄(实足年龄,也称为日历年龄)通常被用作寿命的衡量标准。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大多数都不会超过最高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极限称为寿命。一般来说,人类的最长寿命不超过120岁。 “寿百二十,古今同也”(《养生论》)。几千年来,人类的寿命一直没有重大突破。
生命历程按年龄划分:第一个出生的叫婴儿,第一个语言的叫孩子,第一行的叫孩子,第一个学习的叫小孩,第二十的叫青年,第三十的叫青年。壮年,四十称为壮年,五十(又称半百)称为中年。 、六十天寿、七十天寿、八十天寿、九十天寿、九十岁及以上长寿考试。
(2) 老化
1.衰老的概念:衰退、衰退、衰退。老,老,与“幼”相对。推而广之,就是弱的意思养生方法,与“强”相反。衰老,即衰老、衰退的意思,是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器官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的过程。
衰老和老年不能划等号。衰老是生命的一个动态过程,而老年是整个身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老年时变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老年时变老。因此,有“老而有力”、“未老先衰”之说。 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六十多岁”和“下等人”。历代文献对于老年开始的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是老年的起始年龄。根据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早老年,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 衰老的机制
(1)阴阳失衡:生命的基础是阴阳。阴阳是人类生命的基础。 “阴阳之秘,神主也”、“阴阳平衡,生命平衡”。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生命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的协调与平衡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衡,人体就会受到各种邪气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衰老。因此,掌握生命中阴阳运动规律,围绕阴阳协调养生,达到平衡协调,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养生养生理论的核心。中药。中国传统的健身技术和练习都体现了这一理念。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收、动静、开合、升降、放缩、进退八种方法。这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和谐平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衡。每一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对互补的理论以及协调与平衡的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的平衡状态是长寿的基础。调整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可以抗衰老。
(2)脏腑虚损: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的阴阳是人体阴阳的基础,所以五脏是人体生命的基础。五脏六腑强,则长寿之本;五脏虚弱,则衰老之本。
肾气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蕴藏其中。是元气生生不息之所,阴阳转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根本。肾气旺盛,元气充足,阴平衡阳分泌,生化不息,精神强健。但当肾气虚弱、元气不足、阴虚阳耗、生化耗竭时,人体衰老就会加速。
脾胃虚寒: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之根本。人类以水和粮食为基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依赖于脾胃。如果脾胃虚弱,化生之源不足,气血不足,元气不足,身体就会衰弱、多病、早衰。故曰:脾胃为健康之本。调理脾胃是“养老关键”。
心虚:心藏神,主血。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的主宰,生命活动的主宰。 “主明,则下身安;用于养生,则长寿;主明不明,则十二脏腑有危;用于养生,将会是灾难”(《素问·铃兰密码》)。感觉轻松又愉快。气血充足,身体就会强健,精力充沛,寿命就会延长。相反,“心脏跳动时,五脏六腑都会震动”。心虚则气虚血低,体弱神疲,寿命过早减少。因此,历代养生家都特别强调养心,认为养心是养生之本,是治疗疾病的根本。
肝衰:肝主疏泄,理气,藏血,形成血海。调气出入,为天地之体所用,为百病之纲,为生死之根本。肝气旺盛,气机畅通。内脏内部相通,外部肌肉纵横相通。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的气化,皆有赖于肝的气化之助。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的增长,肝气日渐衰弱,肝血日渐不足,疏泄不利。性情会变,脉搏不齐,鬓角憔悴焦灼,肌肉会变成结核,这些都不会结束你的生命。
肺虚:肺主气,主呼吸,为百经之根本。生命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而化为生命”(《素问集气一宝名集·元道》)。精气不断循环,升降有规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长寿的关键。如果肺气虚弱,无法治愈,就会导致早衰、早亡。
(3)精气竭:人体的“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四肢九窍、五脏六腑的活动,以及人体精神思维、意识的活动,都是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精化为气,气生神,神主形。精是气、形、神之本,也是健康长寿之本。故曰:“善于养生者,必珍惜精气。精盛则气强,气强则神精,神精则精”。身体健康则少病,老则精神强。”(《雷精·养生课》) ”)。精气弥足珍贵,饱满而充实。固,但得之难,失之易,故存精为生命之本。
2. 保健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类是由天地之气而生,由四时法则所形成。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依赖自然而生存。它们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有关,与日月相对应。这种天人相应论,或者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医师法自然、适时养生的理论基础。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适应四时和昼夜的早晚护理。将昼夜的变化与四个季节进行比较。所谓早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中午是秋天,半夜是冬天。白天为阳气主,晚上为阴气主。人类对四时、昼夜的阴阳变化也有反应。因此,日常生活必须顺应昼夜四时的变化,动静柔和,着装得体,饮食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养阴的原则。冬天。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离开社会就无法生存。人与外部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人事,才能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提供人类所需的物质生活材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它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社会医学和心身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关注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并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人们必须适应昼夜四时和社会因素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圣人养生,必须顺应四时,适应寒暑,居安居所,调和喜怒,调阴阳,调刚柔。”则恶不至,则长寿”(《灵枢本神》)。
(2) 身体和精神双重支持
形神合一,又称形神合一、形神相依,是中医的生命观。形式是神的本质,神是形式的功能;形体是神的基础,神是形体的主宰;没有形式,神就无法生存;没有神,形式就无法生存:只有形式与精神相结合,我们才能活出我们的日子;没有神,形式就无法生存。因此,只有在养生中调养身心,才能保持健康长寿:所谓调养身心,就是不仅要注重身体的保养,还要注重养生保健。注重精神的保养,做到体强精神充沛,体神和谐。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健康长寿。中医的养生方法有很多,但从本质上来说,一般来说,不过是“养心”和“养身”的两端,也就是所谓的“养神于整体”。形状”和“保留形状和整个身体”。形式与精神并存。神为第一,精神负责形式的安全。神是生命的主宰,所以最好安静内心,不要焦躁浪费。因此,中医养生理念以调神为先,保持神气正盛。通过静心养神、四气调心、蓄精养心、养性生心、练功气功等,可以保持精神的宁静,增强身心素质。健康,达到调心强体的统一。
形式是人类生命的基础。上帝依赖于形式而存在。有形式才有生命。只有有了生命,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才会发生。形强则精神强;形强则精神强;形强则精神强。形衰则精神衰弱;形衰则精神衰弱。形体枯萎,精神就毁灭。身体的运行和衰弱,与精、气、神的衰盛有关。中医养生理论主张修身养性,劳作不倦,利用劳动、舞蹈、行走、引导、按摩等方式锻炼身体,协调气血,疏通经络养生方法,畅通九大。通窍、防病、强身。 。
静养心,动养身,动与静相结合,刚与柔相辅相成,动与静恰到好处。只有形神同养,动静相容,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才有利于强身健体、防病治病。
(3)护精肾
护精护肾,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调节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壮,神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人体并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精生气,气生神,神主形。精为气神之本,是健康长寿之本。精气赋于大自然,受水谷滋养,藏于五脏之中。五脏平和,精气得以滋养。五脏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所以,存精关键在于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禁欲以存精、充精,有利于身心健康。若纵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身体早衰。禁欲并不是指节制性欲,而是指有节制的性交。保养肾精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禁欲守精外,还有运动保健、指导补肾、按摩补肾、食疗补肾、药物保养等。
(4)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生命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一个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地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健康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就活,没有胃就死。故养生以脾胃为先”(《净岳全书·脾胃》)。如果脾胃强大,水谷精源充足,则精微之源充沛。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脾胃是气升降的枢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非常重视通过饮食调整、药物调整、精神调整、针灸推拿、气功调整、日常工作等来调理脾胃。休息等,达到健脾胃、调理后天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造成后天疾病,后天滋养先天。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补脾肾是培养正气的目的,也是防止全身早衰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