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虐童”事件在近段时间内频频曝光,让人们不断在反思中国的学前教育监管到底是疏忽了什么?我们在对学前教育频出悲剧感到痛心的同时,更加质疑现有的学前教育幼师选聘制度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笔者想问到底是什么促使一起起悲剧的上演?是学校监管不力?是幼师道德滑坡?
一起起悲剧不仅在伤害孩子们的身体、伤害学生家长的内心,更在毫无休止的败坏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给老师两个字上面摸上了黑黑的一笔,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是痛心是没用的,我们到底能做点什么?
出现此类恶性事件后,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态度是马上开除当事幼师,但这样有用么,这样就能保証孩子以后在学校的安全么?这样就能挽救中国学前幼师的形象下滑么?除了马上让有关部门脱离自己的干系外,一点正面作用都没有.
要想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最起码也应该做到以下这些方面?第一,加强教育监管体制,责任到人,让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周到和细心的教育﹔第二完善教师选聘制度,除了要投入大笔资金提高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把好教师选聘关,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幼师的,一个心理变态、毫无耐心可言、浮躁而毫无爱心的人放到幼师的位置就是给孩子带来了魔鬼﹔第三,加强教师团队的道德建设和教育素质培养,传承我国在教育上的优良传统,为人师表,将师德推到一个显着位置,加强学前教育基本功的学习和掌握,给孩子更专业的教育辅导。
而更重要的一点,却是要研究,一些地方的教育为何失去了它最为核心的一点——爱。
法治与管理只能维护教育的底线。缺失了爱,避过摄像头或公众眼睛的施暴者一样会换个方式作恶。在某些幼儿园里,怎么打孩子看不出痕迹、怎么让孩子挨了打不告状竟然成了一个“课题”。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与正义感,原是幼儿园、小学时期教育的最重要功效。怒气冲冲、口不择言,甚至肆意体罚施暴,伤害的远不是一个被打的孩子。这会给更多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精神伤害,又会给未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仅仅事后惩戒肇事者,是不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不是奢谈什么“蒙特梭利”之类,而是找回那份最基本的爱与尊重。这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