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会和柴头会是武夷山的二大民间集会。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号藻光,吴屯瑞岩人,河西节度使翁承钦之子,出生于唐武宗会昌甲子年(844年),性格孤僻。十岁出家,《古佛全传》载其“夏则褚夜衣而生,冬则扣冰而洁”。故又称“扣冰老佛”。城关有一条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过的地方。古佛的师父雪峰禅师说:“子冀日必为王者师,历游四方,求净僻处,以成定慧。”藻光出家后历尽艰辛,致力佛法研究,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相传古佛十分灵验。有一次黄河决口,田园淹没,饿殍遍野,河堤无法修好,翁辟支古佛在崇安修寄水斋,黄河河堤才治理完成。又有一年,福州荔枝红时,遇大虫灾,人们来祈求老佛。老佛给铁牌一面,铁牌一到福州,大雨倾盆,给荔枝洗了一个澡,虫灭了,荔枝得到空前丰收。又有一年江西大旱,闻辟支老佛灵验,江西百姓特来祈雨,老佛又给铁牌一面,果然江西人回去后,雨真的落到那里,旱灾顿解。因此古佛被宋朝皇帝封为“灵感法威慈济普照大师”。武夷山的善男信女对他悼念尤殷,特在吴屯建有父母庵一座,将他的肉身遗像供奉在那里。每到会期万众秉烛迎奉,这就是蜡烛会的由来。千百年来,蜡烛会规模盛大,各地都有奉辟支古佛,以攘瘟疫,以消天灾。吴屯会期是农历二月初一,黎口为二月初六,岚谷为二月十三(后改二月十一)、大浑为二月十五,城关为二月二十一,几乎整个二月份都被蜡烛会所笼罩。在各地的蜡烛会中,以城关最为隆重。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就有“议会”,十六日迎奉城关光化寺的老佛塑像,称为“佛过街”。二十日派十多个彪形大汉,在凌晨前到吴屯小寺接老佛肉身像。接佛时,这些大汉抬着古佛,急跑抬入城关,路上绝对不能休息停留,称为“赛佛”。老佛接到城关后,家家户户选一对最好的蜡烛送庵,庵中灯烛辉煌,一对对蜡烛从佛像前的香案桌一直点燃到大门口。二月二十一日,虔诚的善男信女会集城内,整个城关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午后,蜡烛会正式开始,先是迎佛,人们抬着老佛,前头由两把大号开道,紧跟各类迎牌,以戏文为内容扮装的三十六台“仙仔”,穿插在行列中间,使人仿佛是在剧院里看戏:《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在娓娓细语;《三国志》中的关云长在秉烛夜读;《岳飞传》中岳飞跪着在受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迎佛行列中相隔一段就配有闹鼓、仙幡、唢呐等各组乐器,时而一阵闹鼓像万马奔腾,咚咚作响;时而一阵阵管弦细乐,幽闲清新;时而一阵阵唢呐婉转响亮。整个城关,沉浸在欢闹的乐曲声中和神话的境界里。到了晚上,几十成百架的“烛桥”(烛高数尺,插在架上的叫“烛桥”)、“烛轮”(以方筐逐层点燃的叫“烛轮”)、“烛亭”(亭子式的叫“烛亭”)沿街游行,烛光冲天,有如火龙,颇为壮观。沿街居民,燃放鞭炮,献烛礼拜、祝愿,迎佛盛况可谓空前。蜡烛会从唐至今,年年相传。随着武夷山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武夷山人民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成为这里的物质商品交流盛会。城乡居民交流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春耕农具、家用电器等等,实际上是农事生产的一次动员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