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控中心6月6日晚间发布消息,近日,北京市医疗机构发现两例猴痘感染病例,一例是从国外回国的旅行者,另一例是与其有密切接触的人,两人都是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
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绍,两名病例目前已经被送往指定医院隔离治疗,情况平稳。
据了解,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最早于1958年在丹麦的实验室里从猴子身上分离出这种病毒,因此得名。但实际上,这种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非洲的啮齿类动物,如巨鼠和松鼠。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了第一例人类感染病例,此后,猴痘在非洲多个国家流行。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症状,以及在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损,从斑疹到脓疱再到结痂脱落的过程大约需要2-4周。一般情况下,感染者会自愈,但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细菌感染、肺部感染、脑部感染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
目前,没有针对猴痘的特效药物和特异性抗体。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和预防并发症。由于与天花属于同一类的正交型DNA 病毒,接种天花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过猴痘感染案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性传播。其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高危人群。2022年7月23日,世卫组织宣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 猴 痘 疫 情 构 成 “ 国 际 关 注 的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 。 2023年5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解除该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北京市卫健委提醒公众,要避免与罹患或可 疑 感 染 猴 痘 的 人 员 密 切 接 触 , 特 别 是 避 免 性 接 触 。 在高发国家或地区旅行时,要避免与野生动物或其分泌物、血液等接触,避免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动物肉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清洁消毒。如果有可疑的接触史或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流行病学史,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