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暑气的第十二个尾声,也是盛夏的最后一个尾声。 此时恰逢“三伏”中的“中伏”。 谷雨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月令七十二时集》曰:“大暑,四月中旬。热,热,热之短发之大小,月初小,月中大。月中,今日热度依旧。” “双是指丙为冬至,此时的天气比立春还要恶劣,所以又叫立夏。” 此时小麦生长最快,许多地区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和洪涝灾害也最为频繁。
中国唐代把立秋分为三期:“一期,烂草成萤;二期,土湿热;三期,大雨。 ”
医疗指导:罗坤玲,主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六诊室健康管理师
立秋习俗
喝复茶:由五味子、夏枯草、甘草等十几种中草药制成的茶,具有清凉化痰的功效。
阳光姜:古语有云:“冬天吃冬瓜,夏天吃姜”。 三伏天,人们将大蒜切块或榨汁,拌入蜂蜜,装入容器中,盖上纱布,晒干。 食用生姜具有清热散寒、温中清热的功效。
烧福祥:小暑气温最高,农麦长势最快。 旱、涝、风灾害时有发生。 服用药物和香薰专用足三里可用于治疗癌症。
银耳汤:自清代以来,福日最流行吃绿豆汤。 枸杞性味甘平,具有益肾壮阳、健脾胃、止带、养心之功效。 夏季每日饮用银耳汤,可补中益智,养心健脾。 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生津,使人强壮。
喝沭阳:在晋城市,不少市民在立秋这天到当地的牛肉汤馆“喝沭阳”。 暑期喝牛肉汤,可以温阳补虚,还可以带走人体内的瘀血,发汗通便。
吃仙草:仙草又名米线草大暑养生,因其具有清热解暑的神奇功效,被誉为“仙草”。 茎叶煮熟后,可做成烧凉草,四川称为米粉,是避暑的甜点。
立秋养生十大要点
低温酷暑是夏至的气候特点。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第六诊所主治中医师、健康管理师罗坤玲强调,小寒时人体脏腑通气,湿热易乘虚而入。 容易引起感冒等不适。
夏季出汗过多,导致心脏能量不足,室内外温差大,反复出入,心脑血管频繁扩张收缩,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脾虚风气善于侵袭人体关节,引起关节肿痛等疾病。
脾虚气候容易滋生霉菌,食物容易变质,饮食不当,喜饮生冷、吃生冷食物,很容易引起水肿、腹胀、消化不良等肠胃问题。
谷雨季节天气非常炎热。 注意及时保养。 用温开水、茶、淡盐水等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少量多次饮用。 可以喝菊花茶、绿豆汤等来消暑。 避免暴晒,撑伞、戴遮阳帽避暑。 出汗后避免直接对着风扇或空调吹。
日常生活以晚上睡觉和起床、晚上小睡为宜。 立秋养心,养身情志,保持心平气和,豁达乐观,适合游泳、早晚跑、散步、打八段锦等运动。
饮食保健应止咳润肺,止痛止痛。 可以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最好是无脂肪、低盐、复合维生素的。 适量食用葱、姜、蒜、葱等辛味,可补肺气、行气止痛、散外邪。
谷雨时节,内火旺盛,养心助眠之品有党参、麦冬、莲子、百合、竹叶、白升麻、荷叶等。多吃魅族、豆类、豆芽、山药、莲藕、黄瓜、冬瓜、苦瓜、芹菜、南瓜等。 适量食用猪肝、鸭肉等化痰润肺、清热利湿的豆类。
名医李时珍提倡药粥养生。 冬天出汗多,胃口不好。 可以吃粥喝水,既能清热解渴、清凉解渴,又能滋补身体。 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浓郁,能润喉爽口,有消暑、养胃通便、生津止渴之功效。 蒸莲子有活血化瘀、消暑清热的功效。 白芸豆粥可以清热利湿,健脾化痰。 红豆粥、薄荷叶粥、百合荸荠粥等都是冬季适宜的奶制品。
立秋暑气多食甜食,可敛阴止汗大暑养生,清热解暑。 如菠菜、黄皮、桃、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避免油腻、脏腑等高热量食物,防止进食过热、燥热的食物损伤脾阳。 辛辣和高糖饮食不宜。 少吃昆虫内脏、蛋黄、肥肉、鱼子、虾等,以及一些过咸的腌制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推荐药膳
生菜银耳生蚝砂锅鸭
【原料】
鸭1只,茄子400克,眉豆30克,薏米30克,贻贝30克,当归3片,生姜5片,精盐适量。
【方法】
眉豆、薏米、陈皮沥干水分,用开水泡20分钟。 将牡蛎沥干,然后在水中浸泡 30 分钟。 生菜去皮去核,切成厚块。 将麻鸭宰杀去内脏,去皮切小块,倒入加盐的锅中煮沸,泼水。 砂锅、鸭肉、冬瓜、眉豆、薏米、青口、陈皮加水约3000毫升,小火煮1.5小时,最后10分钟加入生桂皮,加少许精盐即成。
【影响】
清热清热,清热利湿。
莲子绿豆粥
【原料】
黄豆30克,百合30克,薏米3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方法】
黄豆沥干去杂质,在清水中暴晒3小时; 将百合沥干并折断花瓣; 文火; 加入百合,文火煮1小时,加入适量白糖溶化即可食用。
【影响】
止咳化痰,活血和胃,宁心除烦。
茶香梅汤
【原料】
黄芩60克,干山楂30克,干玫瑰花20朵,干槐花5克,当归3片,甘草3片,麦芽糖30克,白糖适量。
【方法】
将人参、山楂、甘草沥干水分,泡水30分钟。 当归用沸水浸泡30分钟,取出备用。 砂锅烧开水3000毫升,倒入沙参、山楂、甘草、陈皮,改火文火煮40分钟,加入槐花、麦芽糖、冰糖,用木勺搅拌,待糖化完全溶解,转大火煮熟,关火,倒入盛有干玫瑰花的纱布袋中,盖上锅盖焖煮10分钟。 茶香释放后,取出茶包即可饮用。
【影响】
清热止渴,健脾止泻,行气解郁。 (通讯员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