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是老北京的儿歌。唱着儿歌长大,又唱着儿歌养育子女、教学生。老北京的儿歌生动活泼、隽永纯真,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学、易唱,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小百科书。
回想一下,小时候说唱儿歌,完全靠口传,没人专门教。几个孩子碰到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不大一会儿,全会了。而且传播得很快,用不了多长时间,好像全北京城的小孩都唱同样的儿歌。此外,儿歌的寿命还长,有的至今还在传唱,像“小白兔,白又白”、“小燕子,穿花衣”……已成传世佳作,不知原创,只知奶奶唱,妈妈唱,女儿唱……还要传下去多少代就难说了。
据传,儿歌的出现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多和政治相连。如大家熟知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揭露讽刺东汉末年科举腐败的儿歌。当然也有警世的,如出于南北朝时期的《明日歌》。还有表现儿童游戏的,如明代的《小儿戏具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拨儿。”
现代的儿歌,特别是老北京的儿歌,和儿童的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如果分类,从形式上看,有“拍手歌”,像“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澡来勤换衣”;有“游戏歌”,如“轱辘轱辘槌,轱辘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还剩仨”;有“摇蓝曲”,像“风来了,雨来了,和尚背着个鼓来了……”;有“启蒙歌”,像“看亮儿(指眼),闻香儿(指鼻),吹灯儿(指嘴),听声儿(指耳)”;另有“数数歌”,如“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还有“天气歌”,如“下雨了,冒泡了,老头戴着草帽了”;有“动物歌”,如“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此外,有“植物歌”,像“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更有“生活歌”等很多种。从内容上分,有讲友谊的,像“找呀,找呀,找朋友”;有讽刺吝啬鬼等很多不同内容的儿歌。
我最喜欢的是《霸王鞭歌》:“打起霸王鞭,唏哩哩哗啦啦,全国人民是一家,大家一心团结紧,打得蒋匪回老家,那么,回老家……”双手挥舞霸王鞭,边唱边跳,很带劲儿。
童年的往事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这些养育我的儿歌,却挥之不去,似乎和我的生命焊接在了一起。极富生命力的老北京儿歌,会永远响在老北京人和他们子孙后代的心里,希望能传承下去,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