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的一座小山上,有一段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山路,路上密密麻麻地散布着100多个深深的蹄窝。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道路,它绵延穿越于北京西山和永定河峡谷之间,历经千年风雨,被当地人亲切称为西山大路,深邃的蹄窝承载着历史的足迹,见证着古道的喧嚣与没落。
道路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几种:商旅通行道路,即以经济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为主要用途;军用道,即历史上曾以军事用途为主的道路;进香道,即以求神拜佛的信徒们奔向寺庙的进香活动为主的通行道路。
西山大路,自古以来就是京西山区通往京师的重要交通干线,历经金、元、明、清、民国,跨越800多年。特别是明代以来这条古道屡经修建,成为联系山西、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道路。同时,由于商贸、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需要,门头沟地区逐渐形成若干条交通干线。门头沟山区蕴藏着优质煤炭,辽代以后一直是北京城的煤炭供应基地,早期以驴、骡等牲畜运输为主,昼夜不断,逐渐形成商道;山里的干鲜果品、土特产品也通过商道外运,城里的食盐、布匹以及各种日用品则通过商道运进。其次,门头沟地区的寺庙众多,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庙等最为著名,到寺庙进香的民众长年不断,庙会期间香客更是数以万计,从而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香道。沿河城作为古代北京西部重要的军事隘口,明代就有重兵驻守,清代设守备负责沿线敌台的防务。斋堂城则是军事防御线的后方基地,当时所有军事物资、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敌台之间联络等,均依靠斋堂至沿河城的古道通行。
如今,驼铃叮当的古道早已失去昔日的繁华景象,甚至被荒草掩埋不见其迹。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则愈显珍奇。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风光,沉睡着的文物古迹,攒动着的赶庙会的人群,古道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套百科丛书吸引着人们去翻阅,去体会。当您走在昔日的古道上,遇到一通记载修桥补路的碑刻时,不禁会联想起百姓为了生计在深山中艰难筑路的情景;站在古道旁颓废的安家滩村旁,仿佛会看到当年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的生产盛况;站在峰口庵古道蹄窝处,小煤窑上窑工背煤,古道上驮队成群的情景似乎重现。这条古道虽因近代交通的发展而废弃了,但其路迹至今明显,遗存尚多。踏游其上,岁月的沧桑,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