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正在积聚夏天的色彩,树叶随着秋天的声音而移动。”不知不觉,三个夏天就过去了,秋天也到了。尽管热浪尚未停止,夏日空气热气腾腾,但秋天已经到了家门口。
秋天悄然来临,但秋天的魅力却是实实在在的。不经意间,微风拂面带来一丝凉意,浓浓的绿荫染上些许金黄,蝉声诉说着未完的喧嚣,提醒着人们夏天的热情即将结束。秋天的画卷正在慢慢展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立秋还没入秋,还不能休息防暑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中医养生之道,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进入立秋。今年的8月7日,是立秋的日子。 “立”是开始,“秋”是庄稼成熟的意思。立秋之后,寒热交替,阴阳交替,万物开始生长,阳气沉沉。趋同,从繁盛到成熟。
“夏季的炎热和压抑尚未消退,但凉爽已经开始了。”立秋,预示着夏季的结束和凉爽天气的到来,秋天的到来。不过,这只是天文意义上的立秋,并不是气象意义上的立秋。从气象上来说,当某个地方的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在22摄氏度以下时,就被认为是秋季。立秋仍处于“三伏”时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较高,有“秋虎”之称。因此,有人说立秋只是一个“意向”,真正进入秋天还需要一段时间。俗话说“立秋了,暑气难散”。
“梧桐叶预示着秋天,稻田预示着丰收。”对于农民来说,立秋意味着丰收在望。立秋前后,由于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从南到北,中稻开花坐果,大豆坐荚,玉米穗吐丝,棉花坐桃,红薯迅速膨大,各种春夏播作物逐渐进入成熟期。
立秋也是播种许多农作物的好时机。 “立秋种晚粮”,晚稻可移栽到田里; “先种芝麻,后种豆,立秋后种晚谷”,立秋后即可播种晚谷;绿豆、大白菜、大葱、芋头等农作物也可在立秋前后种植。
古人把立秋分为三时:一时凉风至,二时白露落,三时蝉鸣。初秋,早晚的风开始带着些许凉意;由于昼夜温差扩大,清晨开始出现白雾;树上的蝉鸣声不断,仿佛在宣告炎热的消退。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还不会散去,但大自然却悄然发生了变化,部分地区逐渐进入了中午炎热、早晚凉爽的阶段。每逢下雨降温中医养生之道,凉意就更浓,故有“逢秋雨则寒”之说。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过渡节气。是阳气渐衰、阴气渐盛、逐渐由阳盛转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新陈代谢呈现阳衰阴盛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就是养生。 “留”的原则是滋阴抑阴。 “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晓玲表示,立秋不仅延续了夏季的“热”,也有秋季的“燥”,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防暑,还要学会润燥养燥。肺。
涂秋膘还早,润肺除秋燥
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立秋、立春、立夏、立冬合称“四立”,是古代“四时八节”之一。
立春有“咬春”,立秋有“啃秋”。很多地方,人们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哈密瓜,称为“吃秋”。清代张焘在《金门杂记·岁月风俗》中写道:“立秋吃瓜,谓之咬秋,可防腹泻。”立秋时节,夏日的炎热尚未消散,吃一口西瓜等水果,不仅可以降温解暑,心情也会变得愉悦舒适。一种说法是,“啃秋”表达了人们“啃去暑气,迎爽秋”的美好愿望;另一种说法是,立秋前后吃西瓜“啃秋”,可以预防秋痱子。 “不过,民间有‘秋瓜伤胃’的说法,立秋后,应逐渐减少西瓜等水果的食用量,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避免吃坏东西。”胃。”李晓玲说,立秋之后,人体的阳气逐渐逐渐减少。但西瓜、冬瓜、黄瓜等瓜果性味偏寒湿。如果食用过量,很容易损伤脾阳,引发胃肠道疾病。
立秋这天,民间流行挂秤称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比较,以测试盛夏是胖还是瘦。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常食欲不佳,饮食清淡简单。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体重往往会减轻。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吃肉来弥补夏季体力的损失,称为“秋膘”。清代《京都风俗》记载:“立秋,食亦丰,谓之‘秋膘’”。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立秋时‘秋后胖’还为时过早。”李晓玲说,立秋天气依然炎热,暑热之邪很容易损伤正气,导致人体胃肠功能虚弱。这个时候吃太多肉,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黄帝内经》指出“肺主秋……肺敛,食酸则快纳,用酸补之,解辛。”因此,立秋饮食应遵循‘减辛增酸’的原则。”李晓玲介绍,酸性食物能吸收,辛味食物能涩肺气,辛辣食物能宣泄肺气。因此,应多吃酸性食物,如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以保护身体。健康。肺气。同时,秋季正值干燥季节。立秋时节,盛夏余热尚未散去。属“温燥”,易消耗津液。建议通过饮食滋阴润肺,生津润燥。可以适当吃百合、莲藕、银耳等食物,益胃生津,行阴气,润肺化盖。另外,一些油炸食品、刺激性大、辛辣、热性食物应尽量少吃,防止燥气加重肺部,引起呼吸道疾病,避免湿热之气在体内积聚。
赏秋阳庆丰收,早睡防秋疲劳
立秋前后,随着瓜果蔬菜逐渐成熟,农民开始将当季成熟的农作物晒干,称为“秋晒”。其实,秋季日光浴并不仅限于立秋。它从农历六月初六开始,立秋后逐渐达到高潮。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村庄里平地很少。农民利用房屋的前后以及自家的窗台和屋顶来晾晒或悬挂水果和蔬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业习俗。每年立秋时节,这些地区还要举办“秋阳节”。秋阳节期间,金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翠绿的油茶果……五颜六色的果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秋季日光浴已成为农民庆祝丰收的“盛典”。 “秋日黄岭日光浴”被誉为“最美的中国符号”之一。展示人间辛勤劳动的果实,与每一个路过的人分享收获的喜悦,是农民的幸福,也是这个金秋时节最美的风景。
“立秋正值三伏天,也是夏季向秋季的过渡期。人体阳气外浮,身体处于虚寒状态。寒湿之邪如空调和冷饮很容易侵入人体,引起感冒、腹泻、腹痛等不适。”李晓玲介绍,此时可以艾灸风池、大椎穴来预防感冒,艾灸天枢、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肠胃。偏阳虚、寒湿体质的人,应趁三伏天的阳气,采用艾灸养阳祛湿,增强体质。
深秋过后,人们常常感到困倦、疲倦、精神不振,称为“秋倦”。李晓玲表示,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多、消耗多,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秋凉时期,人体进入进补休息阶段,容易感到疲劳。这个时候要注意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说,秋天要“早睡早起,与鸡相和谐”。立秋后,夜晚变长,白天变短,应增加晚上的睡眠时间。早睡可以滋阴敛阳,早起可以调肺气,符合秋季养阴润肺的养生之道。同时,还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适应气候变化。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李晓玲介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应从小到大逐渐进行。运动后以感觉舒适为宜。可以选择太极、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不建议选择运动量。进行剧烈运动,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以免让邪气有机可乘。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更要注意适度运动。
“四季皆欢乐,最好的时光是新的秋天。”夏天和炎热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世界也越来越广阔。我们在春天播下的希望,到了秋天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让我们一起迎接金秋,期盼丰收。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8月5日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