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医院
到门诊就诊时,准妈妈常说自己买了一台多普勒胎心监护仪,平时没事就在家听听胎心。
这样做的人倾向于这样做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好奇心; 另一个是担心。
有的人听惯了,好像每天晚上不听,就会心神不宁,睡不着觉。
其实这样做真的没有意义,浪费钱,买的是省心和省心。 经常听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有害处。
01
胎心检测设备有很多种,有被动接收胎儿心电图或心脏声波的,有主动发射一定能量的,多普勒胎心仪有输出能量。
能输出能量的多普勒胎心仪,超声检查时的多普勒超声模式,可能对胎儿有潜在的不良生物学影响。
如果频繁、反复使用,会使胎儿长期处于能量集中的环境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去医院做产检时,医生或护士只会听1-2分钟,几周才听一次。 孕晚期最多一周听一次。
有些准妈妈出于担心,经常在家听胎心:
●可能是多次流产;
●可能是因为有不良孕育史;
●可能做试管婴儿后很难怀孕;
● 可能会出现各种妊娠并发症或并发症。
所以,你会比较玻璃心,会担心胎儿有什么问题,还得反复听胎心。
02
与听胎心相比,每天仔细数胎动更能准确预测胎儿在宫内的不良结局。
因为听胎心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点,就几分钟,不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胎儿的宫内情况,也不可能一直听下去。
在了解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缺氧时,胎心率的短暂变化和趋势比胎心率本身更重要。
不要说胎心率。 即使做了胎心监测,判断胎儿在子宫内情况的准确度也不尽如人意。
与多普勒听胎心1-2分钟相比,胎心监护仪监测20-40分钟的小时间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胎儿宫内情况,但误报率高简直太高了,高达 40-50%。
因此,判断胎儿宫内状况需要综合手段,包括数胎动、听胎心、做胎心监测、做B超生物物理评分等。单纯听胎心是意义不大。
没必要买多普勒胎心监护仪在家听胎心,还是认真数胎动比较好。
如何数胎动?
数胎动是监测子宫内胎儿状况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孕妇论坛,你就会发现,数胎动并不是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困惑。
一号
为什么要数胎动?
当胎儿在子宫内缺氧时,胎动就会减少。 数胎动可以帮助发现可能是子宫缺氧的胎儿,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认子宫是否真的缺氧。 进一步检查包括电子胎心监护和B超生物物理评分。
2号
我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数胎动?
一般情况下,24周以后,胎儿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胎动,而且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国外文献大多建议26-32周数胎动,但我们不建议过早数胎动。 胎动计数的孕周取决于胎儿出生后能保证存活的孕周。 由于国内早产儿治疗水平有限,一般建议30-32周后开始数胎动。
3号
与计数胎动有关的基本数字和事实
大多数孕妇能感觉到胎动,但只有不到10%的孕妇感觉不到明显的胎动。 主要是肥胖或者胎动幅度比较小,不易察觉。
与白天相比,晚上胎动一般会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节目都推荐晚上数胎动的原因。 但是,有的孕妇晚上不一定胎动活跃,或者没有明显的规律,所以没有必要坚持晚上数胎动。
躺下后,胎动的感觉会更明显孕妇论坛,但不要平躺,而是采取半卧式的斜卧位。
4号
如何数胎动?
研究表明,正常健康胎儿的睡眠周期一般为20-40分钟,通常最长的不会超过90分钟。 根据这种生理现象,不同的专家设计了很多胎动计数方案。 目前大家推荐的标准是2小时内胎动不少于6次。 一旦低于6次,就需要进一步检查,包括电子胎心监护或B超生物物理评分。
如果胎动比较频繁,2小时以内已经达到或超过6次的标准,就没有必要继续数了。
一般来说,因胎动减少而增加就诊的比例约为2-3%。 经过进一步的电子胎心监护或B超生物物理评分检查,大部分胎动减少的孕妇都会得到一个让人放心的结果。 对于这些孕妇来说,可以放心的回家继续数胎动了。
5号
每个孕妇都需要数胎动吗?
对于有宫内缺氧高危因素的孕妇,建议每天数胎动。 对于健康正常的孕妇,如果每天胎动明显且频繁,则无需每天数胎动,但如果孕晚期感觉胎动减少,则需要认真数胎动每天。
6号
胎儿多长时间才停止,才能算作另一次胎动?
有的胎儿动的时间比较长,但不管动多久,也只能算一次胎动。 至于要多长时间停止活动才算下一次胎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胎儿必须停止几分钟,才能再次移动,以重新计算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那么认真和纠结。 数胎动不是1+1=2的数学。 主要看大势。
7号
胎儿“打嗝”算胎动吗?
很多孕妇到门诊都会向我详细描述胎儿“打嗝”是怎么回事,问我重要不重要,这算不算胎动。 胎儿“打嗝”是孕妇自创的名词,在各种母婴论坛上很常见,但不是医生的用语。 是的,“打嗝”算胎动,但连续规律的“打嗝”只能算一次。 如果停几分钟又开始动,或者再次“打嗝”,都可以算作又一次胎动。
专家介绍
段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医院
Springfield Medical Management 创始人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医院教授
世界围产学会理事
中华围产科学会名誉主席
WHO(世界卫生组织)产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FIGO(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亚太母胎医学专家联合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