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的变化不同,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同。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做出哪些改变来适应自己的健康需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医针对四时变化的不同养生方法。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是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春生、夏生、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与自然相适应的。如果一年四季人体的新陈代谢违反了这个规律,四时之气就会损伤五脏。这就是所谓“春为风害,夏为暑害,秋为气害”。湿邪及冬害。”在《素问·四气调神》中,他说:“阴阳四时,万物之终,生死之本,逆则灾祸生,逆则灾。”遵循他们,你就不会生病,这就叫得道。” 。这进一步说明,人体健康与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四季气候特征与人体生理特征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怎样才能长寿时,明确指出“圣人养生,须顺四时,逆寒暑”。
必须遵守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盛衰的规律,适应一年四季冷热气候的变化。只有这样,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人类才能长寿。这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念。饮食健康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确定不同的饮食原则和要求。
春季气候特征与人体生理特征
春季是指中国农历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即农历一月、二月、三月。包括立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春天回归大地,大自然的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在快速生长。然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能乘虚而入。各种病虫害肆虐,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尽管如此,春天仍然是一个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
当阳气开始在自然中生长时,“人对应天地”。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向上向外扩散。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启动旺盛。其次,肝主春季,肝气开始亢盛。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渐增多,因此肝脏储存的血液流向四肢。春天,随着天气转暖,户外活动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变化对春季膳食营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夏季气候特征与人体生理特征
夏季是指立夏至立秋期间,即农历四、五、六月。包括立夏、小满、芒中、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的气候特点是炎热,是一个酷暑季节。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认识外界环境变化并自动调整自身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运行旺盛。夏季,阳气为主,阳气上升到极点。阳气旺盛,温度高,充满体表。人体阳气外流顺畅,气血趋于体表。
二是津液外泄。炎热的夏季,人体很容易开窍、漏津液。出汗量(汗是指体液经阳气蒸腾汽化后从汗孔排出的液体)比其他季节要多得多。 。
第三,心通夏,人心对应夏。夏季心脏的生理功能比较旺盛。具体来说,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动顺畅,排汗增多,阳气膨胀,浮于外,机能活动。力量增强,精力充沛。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持夏季饮食健康,必须把握季节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夏季三个月内心脏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秋季气候特征与人体生理特征
秋季是指立秋至立冬期间,即农历七、八、九,包括立秋、立暑、白露、秋分六个节气,寒露和霜。秋季的气候特点以干燥为主。人们常用“秋高气爽”、“风高万物燥”来形容。秋天是凉风习习、气候宜人的季节。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夏季,每当凉爽的微风吹过,就会感到头脑清醒、神清气爽。
但由于天气不断收敛,空气缺乏水分,变得寒冷气候。这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口鼻干燥、口渴想喝水、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结。因此,人们常将初秋的干燥空气比喻为“秋老虎”,意思是干燥的空气容易伤人。由于秋季的气候特点,不仅因“燥”引起的各种疾病多发,而且夏季长湿引起的各种疾病也多发,为冬季常见慢性病埋下祸根。因此,秋季饮食养生需要根据天地的变化特点和人体的生理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饮食。
冬季气候特征与人体生理特征
冬季从农历立冬开始,到次年立春结束。它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即农历十月、十一月、腊月。冬季气候主要特点是寒冷。冬季是万物生机都隐藏、隐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冻,万物枯萎,一片萧条荒凉的景象。人体阳气聚集,气血趋于内敛,皮肤致密,水湿无法从体表漏出。肾、膀胱汽化后,一小部分化为津液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遍布全身,大部分化为水,倒入膀胱,成为尿液。液体,无形中增加了肾脏的负担。
冬季以冷空气为主。如果人们不及时添加衣服和被子,可能会降低抵抗力,使心、胃、肺等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支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感冒、关节等。疼痛、咳嗽、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发生或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