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张启诚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官方微信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的养生方式,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应重生的人生观。 “宝身”是老庄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称为“域中四大域”。 他说:“我之所以有大麻烦,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有什么麻烦呢!” 只有真正懂得“重身”、“爱身”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庄子一再强调,人在生死面前要顺其自然,“不喜生,不恶死”,生无乐,死无悲,生死不思。 他视生与死如同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一般。 庄子曰:生亦死之弟子,死亦生之始,谁知时节!我有什么烦恼呢!”又说:“生死是宿命,昼夜恒常,天地恒常。人不能得的是物情。”
庄子对死有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主观上把死亡当作生命自然而合理的发展归宿,无怨无悔地接受,从而获得哲学上的死亡观。 “死,上无王,下无臣,无四时。自此天地春秋,虽南临王乐,不能过。”
日中平,月圆月亏,物强而老。 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 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从容面对死亡。 死亡无非就是摆脱生的一切牵挂和烦恼。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最惬意的事。 所以,人要生得安详,死得安详。 这种将生死融入自然之道的人生观,表明了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生死观是非常豁达超然的,但他明确反对为了名利而去做一些伤害生命的事情。 他认为伯益死在首阳山下是为了好名声,匪智死在东陵是为了名利。 虽然他们的死因各不相同,但他们所做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扼杀自己的生命。 所以后来《淮南子》说,追求富贵固然是天性,但要是让你左手执天下地图,右手割自己的喉咙,再笨的人也不会去做。 因此,“世间尊命”,一再强调真正懂得自重自爱的人,才能得道。
道家重视精神健康,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它认为,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万物,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平等的价值。 精神健康的关键是空虚。 老子提倡淡泊名利,少私欲,知足常乐,无为无为,提出“至虚至极,静以致诚”的思想。 《老子四十五回》说:“清静,是天下之大义”。 只有安静才能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创造了中国养生学中的“静气派”。
庄子推崇与时俱进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提倡以静养心。 《庄子·刻意》说:“清而不杂,静而不不变,静而不动,动而动,随天而动,此是养神之道。” 保持精神平静,形式就会自以为是”。
庄子主张以“坐忘”、“心斋”、“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所谓“坐忘”,就是否定知识的不同,把它们统统忘掉,从而达到心平气和。 “心斋”就是全神贯注,不以耳闻,以心领悟,以气感悟周遭之物,以达到心境空灵的境界。 《庄子·养生子》中的炮丁说,他给牛治病,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神和心去感受,“不以目见,以神相会”。 所谓“阴宁”,就是在动荡中保持稳定,心平气和,无欲无求。
道家的人生观其实告诉我们,不要太执着于当下的“我”生命,而是要从宇宙自然永生的大背景去体会个体生命的永恒,从而达到与万物平等的境界。与自我、生与死、天堂。 人类统一的精神境界。
《管子》中的“内业”篇可以说是最早的心理卫生、精神养生专篇。 里面是心脏; 业力是艺术。 业者亦养心之术。 《管子》把善良、一心、大度作为心理状态和内在修养最理想的标准。
养生的具体方法,一是正气。 不仅身体要端正,心也要端正,平和正直。 公平的反义词是“喜怒哀乐”。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直,那将对生命有害。 二是冥想。 心要静,《管子》提出著名的“静之道”,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外物之上,要从事物的本来面目来。 心应无为而静。 三是要专心。 也就是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物干扰,才能保持身心的平静。
《管子》说:“凡夫之命,亦必以乐为本。忧则失节,怒则失节。忧忧喜怒,无道之所。爱欲静,且乱之时,不催不催,造化自归。” 指出忧、悲、喜、怒,皆为养生之道道家养生,人应静心定志,以增福寿。
《淮南子》坚持形、气、神合一的整体生命观,认为清心、静心、五脏和气是养生之本,一味追求美味食、旺、富有悖于养生的目的。 《淮南子·心训》云:“心主形,神为心宝”。 提倡身体和精神不宜过度劳累,认为“身不静则坠,不竭则衰”。 ,又说:“事奉神者去,弃神者住”,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东晋初年,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方士葛洪,自号抱朴子,着有《抱朴子》,分内外两篇。 内篇主要讲仙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 外篇主要谈世间得失道家养生,评论世事。 《抱朴子》认为“养生秘诀在志”,强调寿命长短不取决于命运、财富,而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志向。 “无心”不是无心,而是老子无为静养养生理念的延伸。
南朝陶弘景有《修性延年》一书。 从书中的思想来看,陶弘景应该属于道教。 他主张养生要心闲,少欲养心。 他说人赖以生存的是神,神赖的是形。 神与形相离,则人必死,死后不能繁衍。 养生要养神养形。 他认为,“任性、偏激”是养生大忌,人要注意保持性情,不要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 他还提到“我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强调生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对后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知道,道教的终极目标是成仙。 道教认为有神仙主宰宇宙万物。 神仙不会死。 人也可以通过综合修炼、敬神、行善而成仙。 因此,人应该好好生活,尊重生命,保持健康。 因此,道教有内外炼丹、引气行气、静坐不宁、进食治病、强身健体等一系列养生理论和实用修炼方法,但他们都专注于精神健康。 一。
道家提出“命魂双修”,命指身体,性指心、神、意、德。 以神为性,以气为命。 以神魂控气,凝气成丹,谓之生生双修。 《尚贤经》云:“修性而不修命,何以成圣?修命先修性,后入道。” 认为“只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炼丹,万劫鬼难成圣”。
本文由“一伙编辑”提供技术支持
过往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