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大众点评】背靠存储和面板产业两座大山,韩国IC设计面临生存挑战
2、【核心点评】小米造车“首战即决战”,雷军造车梦能否凯旋?
3、MCU需求旺盛! 中国台湾多家厂商3月营收同比增逾60%
4. 泰晤士报:英国将与中国争夺关键稀土矿产
5、交易金额高达208亿美元! CVC提议东芝退市
6、晶圆代工涨价,产能满载!联电Q1营收达470亿9700万新台币
1、【核心大众点评】背靠存储和面板产业两座大山,韩国IC设计面临生存挑战
集微网讯,韩国无疑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代表企业的崛起,韩国从“无芯可用”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生产国。
不过,在芯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韩国IC设计业略显低迷。
根据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统计的26家本土主要Fabless企业2019年业绩,有13家企业出现经营亏损,多达15家企业陷入净亏损。
从业绩来看,韩国最大的IC设计公司Silicon Works 2019年的销售收入为7.73亿美元(50.68亿元人民币),收入低于1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共有7家。
近年来,随着5G的商用和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AI)等市场的快速增长,半导体产业的重心逐渐转向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 这也意味着,技术先进的IC设计公司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其他一些Fabless已经打响了生存之战。
另一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积极争夺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全球Fabless产业的市场竞争。 韩国媒体etnews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有很多韩国公司向中国出口驱动IC,但快速发展的中国公司已经能够满足当地的国内需求。”
就显示驱动IC厂商而言,2019年韩国只有Silicon Works和TLi实现利润增长。前者受益于2014年被LG集团收购,一直为LG Display等公司供应DDI产品。 主营OLED驱动IC的LDT业绩连年下滑,2019年销售额跌破70亿韩元。 以三星显示器为主要客户的Anapass,吃的是三星系统LSI事业部的订单。 不过,随着三星即将全面关停LCD业务,Anapass的盈利能力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仅次于三星电子的全球第二大面板驱动IC(DDI)制造商麦格纳去年将晶圆代工业务出售给韩国私募股权基金和SK海力士,近期又计划将IC设计业务出售给中智路资本。
在存储领域,济州半导体、Fidelix等厂商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其中,Fidelix因2015年业绩连续亏损,已被中国大陆东芯半导体收购,后者持有韩国公司25.3%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同年被中资公司以3500万美元收购。
此外,微控制器设计公司Advanced Digital Chips (ADC)同期的亏损率为72%。 电源管理芯片制造商Silicon Mitus也因经营不善在2019年被一家港股基金控制。
鉴于半导体行业的长期投资性质,资本对较小的公司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在业绩赤字持续、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技术先进的公司可能会获得海外投资,而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可能只能退市或出售。
此外,韩国Fabless厂商依托国内产业链优势,主打存储芯片、显示驱动IC、触控IC等产品。 虽然有望直接受益于三星、LG等大厂,但过度依赖带来的产业风险确实存在。 事实上,韩国IC设计业在5G通信和移动通信相关设备、IoT、AI甚至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已经开始落后。
作为半导体产业强国,韩国的Fabless为何如此低迷? 韩媒指出关键:技术和市场从2000年初的多媒体芯片转向智能手机相关的应用处理器(AP)等高性能、高附加值方向。 垂直整合“抢中小企业的饭碗”。
进化论的核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半导体行业。 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不断缩小、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设计制造“分工”发挥最大协同效应,更需要全面布局发展新兴市场。 韩国的IC设计产业岌岌可危,印证了这个道理。
与此相反,中国大陆IC设计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韩国Fabless企业的生存挑战。 据统计,2020年我国芯片设计企业2218家,预计全行业销售额3819.4亿元,较2019年增长23.8%。从产品领域分布来看,除智能卡外,通信、计算机、多媒体、导航、模拟电源和消费电子等其他领域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其中通信、模拟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数量增幅最大。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 国内IC设计产业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仍需要思考如何把小而散的企业做大,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认为,全球IC设计和半导体公司太多,经济增长放缓。 未来,半导体行业可能要靠并购来维持企业的持续增长。 整合对于行业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客户之间的整合也会对整个半导体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正如叶天春在SEMICON China 2021上所说,中国本土装备材料企业规模较小,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较弱,未来几年尤其需要产业整合。 集成电路产业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上游——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未来也应该如此。 (校对/乐川)
2、【核心点评】小米造车“首战即决战”雷军评小米5x,雷军造车梦能否凯旋?
核心大众点评──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当前行业动态,以最独特的视角评论行业发展趋势。
季威报:“初战即决战。” 雷军在“小米造车”中的野心,似乎又回到了刚刚进入手机市场的少年身上。 小米不是那个时候,11年之后,小米才有了现在的天空。
“小米三年后的新品非常值得期待。”
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禁要问,小米的车能复制手机的辉煌吗?
昨晚,雷军开始了他的第三场个人直播。 除了带来此前发布的一系列新品,他还对“造车”做出了“微薄”回应。 雷军表示,小米内部呼声很大,已经有不少工程师先报名加入车组。 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的设立也是全资,并非外界猜测的“融资”。
雷军在昨晚的直播中透露,小米的首款车一般定位于轿车或者SUV,价格在10万到30万之间。 但是做什么,怎么做,是否要建立一个新的品牌,这些问题在直播中,雷军回应了一句话:内部讨论后再做决定。
虽然雷军的语气过于严厉,但根据雷军在直播中将小米的新风空调、加湿器等智能家居产品融入汽车的设想,我们可以大致预测,小米可能会在车内整合自家手机+AIoT生态。未来。 将一个零件装入汽车中,以创造与传统汽车的不同之处。 毕竟在雷军看来,“智能生态本来就是一家人”。
这确实是手机企业的一大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市场营销、软硬件协同、完整的智能生态系统是这些国内主流手机厂商的必备条件。 在电动化的电动车上,在这一点上,手机和电动车似乎有相似之处。
目前,小米拥有近3万名软件工程师,在软件和AI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 虽然造车的决定才刚刚出炉,但小米已经涉足电动汽车领域。 2013年,雷军曾发文表示看好特斯拉的发展。 2015年和2016年,雷军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蔚来和小鹏汽车的A1轮和C轮,甚至在2019年对小鹏汽车进行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
雷军也在直播中表示,自己非常看好电动车行业,过去投资了近10家与电动车行业相关的公司。 而小米本身就拥有数百项与电动汽车相关的专利。
企查查资料显示,小米目前共拥有6758件有效专利,其中专利名称和专利摘要包括“发动机、导航、汽车、驾驶、雷达、行车”的专利211件。 小米有17项与交通相关的投资事件。
或许这些给了小米做车的信心,正如雷军和小米团队在分析师会上透露的那样。 小米认为,在造车方面,小米在品牌、用户、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做后盾。 兵将已多,粮草充足。
小米认为,智能汽车主打软件,这也将成为小米的必杀技之一。
诚然,软件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未来,但汽车行业不能只谈软件就谈硬件。 毕竟,钢和硅是有天然差距的。 汽车制造是一道难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等造车新势力加入,汽车生产方式也面临巨大变革。 本来主机厂在最上面,整个垂直体系也会发生变化。 很多造车新势力拉帮结派,想找主机厂帮助主机厂,而不是花几十亿去建新厂。 这在消费电子领域似乎很有效雷军评小米5x,但这样的轻资产却放在了汽车行业。 靠谱与否,不一定。
Electric Fisker 创始人彼得·罗林森 (Peter Rawlinson) 表示,制造业太重要了,不能委托给第三方。
他承认第三方制造在手机行业起作用,但在汽车行业却不行。 一个 16 岁的人通常可以在不对他人构成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操作手机,但驾驶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此外,一辆车的价格动辄几十万元,使用寿命可达10年。 手机价格更低,更新频率更快。 更重要的是,单个汽车平台至少可以使用几年,并且在投入生产之前选择所需的组件。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风险就会相应增加。
罗林森强调,手机的大部分价值在于软件和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 虽然汽车越来越以软件为导向,但就目前而言,消费者仍在购买硬件。
他声称只有一家超级成功的电动汽车公司,其方法是 100% 的内部垂直整合。
那家公司就是特斯拉。
要成为特斯拉,小米的100亿美元是不够的。 现在,小米可能会顺应潮流,将制造外包,专心做自己的软件。 但小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品牌定位、生产方式、产品策略,如何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和目标消费群体,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值得肯定的是,小米是时下汽车界第一个站出来宣布进军汽车行业的。 其决心和勇气难能可贵,但未来的形势太难预料了。 就连小米也充满了自我怀疑,作为旁观者的记者更是为小米捏了把汗。
毕竟造车和造手机真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校对/嘉莉)
3、MCU需求旺盛! 中国台湾多家厂商3月营收同比增逾60%
集微网消息,据聚衡网报道,台湾MCU厂商索尼克、宏康、应广进(7)公布了3月份的营收日报。 一季度全年营收增速分别达到66.25%、81.93%和64.25%,年均增速至少在60%以上。 特别是宏康受益于晶圆代工产能的支撑,3月和一季度营收均创历史新高。
Songix 3月营收5.02亿元(新台币,下同),月增33.09%,年增10.88%。 一季度累计实现营收13.87亿元,环比下降8.45%,同比增长66.25%。 Songix表示,因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及全球防疫需要,医疗测量及影像芯片需求旺盛,带动营收大幅增长。
宏康3月营收1.49亿元,月增85.57%,年增55.18%。 一季度累计营收3.43亿元,环比增长4.57%,同比增长81.93%。 得益于客户对各条产品线的认可,以及晶圆代工厂的产能支持,宏康的出货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3月及一季度营收均创历史新高。
盈光3月营收6800万元,月增18.83%,年增46.31%。 受益于产品线扩张和MCU行业的旺盛需求,英光一季度营收也创下新高。
展望二季度,由于目前各MCU企业的订单仍远大于已获得的产能,因此上一季度未出货的订单也顺延至二季度。 此外,本季迎来传统旺季,产品整体增幅可期。 业内人士预计,相关厂商除了营收有望好于一季度外,利润增长也将强于往年。 (校对/乐川)
4. 泰晤士报:英国将与中国争夺关键稀土矿产
据集微网消息,由于担心中国将其对稀土的垄断作为武器,英国正在加紧全球争夺战斗机、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所需的关键稀土元素。
据英国《泰晤士报》4月5日报道,英国安全机构担心全球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将加剧,英国将中国视为“假想敌”。
资料来源:泰晤士报
报告称,中国主导着被称为“工业黄金”的稀土元素的生产,因为它们对国防和科技行业至关重要。 稀土产业的难点在于提取和加工。 专家表示,英国工业使用的稀土元素大部分在中国加工,英国有关部门担心对中国的依赖会危及英国的国家安全供应链和经济发展。
报道还称,英国上个月发布的外交和国防政策综合评估报告将对稀土的依赖确定为所谓的安全风险,并表示英国需要多元化重要商品的供应渠道,并达到与有关国家达成协议,“在危机时期维护重要资源”。 商品贸易开放协定。
报道指出,它是美国防务公司英国分公司的子公司。 该公司由英国政府出资在太平洋开发深海采矿项目。
报道还指出,在太平洋的开发项目中,科学家们正在寻求开采网球大小的富含矿物质的结核,这些结核可以提供数百万吨的铜、镍、钴、锰和稀土矿石。 包括日本、韩国、比利时、德国和法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在太平洋地区也有类似的计划。
“对稀土供应的重大限制可能对英国和美国的国防和安全产生严重影响,”极地研究与政策倡议组织的 Dwayne Ryan Menezes 博士在一份报告中说。
董事总经理克里斯威廉姆斯表示,希望太平洋项目到 2030 年每年生产 300 万吨结核。该矿将包含足够的稀土元素,至少可以满足英国国内的需求。
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发言人表示:“我们致力于使英国成为电池技术的世界领先者,这包括探索在国内提取和加工关键稀土元素的机会。”
(校对/冬青)
5、交易金额高达208亿美元! CVC提议东芝退市
据微网消息,环球CVC Capital Partners拟以逾200亿美元收购东芝,并将其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