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时十二时辰养生法选摘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 十二时辰养生》:养生小贴士 中医养生观认为十二时辰养生法,阴是阳的前提,人体只有注重滋养藏阴,也就是养阴,才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在养生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滋阴养阴,只有这样十二时辰养生法,生命才能更加健康,更加持久。 四季养生之道: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如今,“人与自然”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人主宰着世界,可以与自然抗衡,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能顺应自然。其实,客观上讲,人对自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真气充足,营卫通畅(指身体内外气血运行顺畅),抗病能力强,则正气在内,邪不能扰,人就平安健康。所以,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养正气”是养生之本。任何养生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养正气。养正气,就是要养好人体的精气神。人体的气养好了,精气神自然就养好了,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就有保障了,也就是“五脏通畅,人就平安和谐”。在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的记载:黄帝问养生专家岐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能活到百岁,身体还很健康,而现在的人不到六十岁就未老先衰呢?”岐伯说:“古人懂得避开四时不正之气,以宁心安神,排除杂念。
这样,你自身的正能量调和好了,就不会生病了。 ”黄帝觉得很有道理,便开始按照岐伯的方法修行。黄帝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克制自己,排除不切实际的欲望,尽量使自己的情绪稳定。由于他精神集中,所以虽然劳作,却不觉得疲劳。由于他在物质方面没有奢望,所以他的心情总是很好。吃饭的时候,他什么也不嫌弃,衣服好坏他都很高兴。他喜欢和百姓一起玩乐。他虽然是国家的领袖,但他恪尽职守,造福百姓,从不认为自己高贵。由于黄帝心静如水,又坚持不懈,不懈怠,所以不受外界干扰,始终保持着“天真精神”,这应该是他长寿的秘诀。“慎外邪气”就是对一切能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保持警惕,主要从及早治疗疾病、生活节制等方面来调理养生。中医认为,邪气一入人体,即被破坏,若邪气侵袭到人体表层,则应立即治疗。“不闭九窍,则营卫和”,邪气不由表入体,病情不至于加重,损伤正气,这是养生祛病延年的妙方。慎防外邪的另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要注意节制,忌“贪”字。比如:作息规律,按时起床、按时躺卧,绝不偷懒,每天锻炼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要舒适,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但不要因为天气冷就穿得太暖,也不要因为天气热就穿得太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五味适度,五谷搭配,根据四时的变化来调整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要注意陶冶情操,心平气和、开朗待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好,自然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减少甚至避免身体患病的可能。
健康提示 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布于自然界,化生万物。人体也遵循五行化生的正常规律,因而具有五脏的生理功能。此外,人要依靠大自然提供的物质才能生存。因此,人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利有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循其根。”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历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发生重大矛盾而外化时,往往是在春夏季节人心最易动的时期,也就是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因此,明智的统治者都尽量在春夏之交缓和矛盾。黄帝认为,春夏时节,要“生而不杀,欲而不夺,赏而不罚”。其实,治国安民的大业,也与养生之道相联系。《素问》中说:“四时阴阳,万物之本也。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本,以随万物兴衰,生生不息。逆其本,则断其本,灭其真性。”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的变化,是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生不息、生长收敛、贮藏的根本需要。深谙养生之道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适应这种变化规律的人,就会适时地在春夏养阳,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养阴,以满足储藏的需要。这样,就顺应了自然界中自然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和万物一样,在生发、生长、蕴藏、储藏的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育。
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害元气,破坏人体的真精,有损于身体健康。你可能会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渐热,为什么要养阳?那不是更热吗?秋冬季节天气渐冷,为什么要养阴?那不是更冷吗?春夏季节气候渐暖,自然界温热,就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当人感觉到热难耐的时候,一方面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的功能,也就是消耗大量的阳气,来降低自身的温度来抵御炎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天气炎热出汗,也会消耗大量的阳气。汗虽然是由津液化生,性质为阴,但是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津液,所以汗的形成也与阳气有关。秋冬季节,气候转冷,逐渐转凉。自然界的寒冷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一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的功能,调动大量的阳气,使自身温度升高,以抵抗严寒,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是秋冬季节,阳气藏于体内,中焦脾胃燥热,阴液易损伤。所以,春夏阳气内虚,秋冬阴气内虚。在养生保健上,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名医张志聪所说:“春夏阳气外盛内弱,宜养阳;秋冬阴气外盛内弱,宜养阴”。总之,主要是因为阳气容易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