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6个穴位对养生非常重要,经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1.每天按压“护心穴”,强健心脏
被誉为中医推拿第一人的国医大师李野夫曾提及,穴位按摩可防治心脏病。
其中内关穴是治疗心血管、胸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它所属的经络叫心包经,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帮助心肌供血,预防冠心病,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取穴方法:腕横线中点往上三指中间处。
按摩方法:每天按压内关穴3次,每次30秒,直至感到酸、麻、肿、痛为止。
2. 按摩肝脏的“气库”,可以疏肝利胆
传统中医认为,肝属木,为“命木”,具有调理人体气机、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津液运行、促进脾胃消化吸收、调节情志等重要功能,功能十分强大。
然而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熬夜、喝酒等,使肝脏的负担越来越重。
如果出现以下4个迹象中医经络养生,你就要警惕了:
①肝掌:当肝脏不能正常代谢体内的雌激素时,手掌的大鱼际和小鱼际隆起处会呈现红色;
②面色不佳:肝脏出现异常,则会影响到皮肤,使面色暗淡无光泽、暗黄、晦暗、长斑、长痘痘等。
③眼干涩、视物模糊:“肝开窍于目”,肝与眼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出现眼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可能提示肝脏存在问题;
④指甲凹凸不平:《素问》中提到“肝之精气,反映于指甲”。肝之精气,会反映于指甲,如果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指甲就会变得暗淡、柔软、薄弱、凹凸不平。
为了养肝,中医提出了很多方法,其中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相当于肝经元气的“仓库”,适度按摩太冲穴,可以疏肝气、疏肝火,缓解胸闷等不适症状。
穴位位置: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时力度适中,每次按摩3~5分钟,每天按摩1~2次。
3. 艾灸脾胃“益气穴”,健脾胃
中医常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皆生”,脾胃互为表里,一旦脾虚,就会导致人体气血不足,出现乏力、头晕、腹胀等症状。
脾虚的明显表现就是足三里穴的凹陷,足三里穴的凹陷一般都提示着脾虚,常伴有腹胀疼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或者便秘等症状。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外膝盖下3寸(四指宽),胫骨外一指宽处。
艾灸方法:针对脾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王军建议,隔日艾灸足三里穴15分钟,可起到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4、按揉“补肺穴”止咳润肺
中医认为,肺为华盖,犹如大伞,保护着五脏六腑。肺气充足,能有效抵御外邪;肺气虚弱,各种病毒便会趁机入侵,引起感冒、怕风、自汗、气短喘息等症状。
为了补益肺气,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成祥院长推荐了一个补肺的穴位——太原穴。
太原穴出自《灵枢.本枢》,归太阴肺经,主治咳嗽、气喘、脉虚、腕臂疼痛等症。
穴位定位:太原穴位于腕部屈曲处,腕横纹中,靠近拇指一侧,手指可感受到脉搏的地方。
按摩方法:用手指按揉太原穴3~5分钟,以酸胀感为准。
5、按压肾“补穴”,滋阴补肾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精气的重要来源,在人体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肾脏出了问题,那么可能会出现腰膝酸痛、小便频繁、头晕等等很多问题。当一个人手掌的小鱼际皱纹较多,而且扁平凹陷的时候中医经络养生,往往表示着肾虚的问题。
针对肾虚,王军主任介绍了一个滋阴益肾的穴位——太溪穴。根据《九针十二源》记载,太溪穴是肾经的本源,是治疗肾虚的重要穴位。
每天轻按太溪穴,可起到调理肾虚、补肾益精、益髓强骨的作用。
穴位定位: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腱连线的中点。
按摩方法:轻按太溪穴3~5分钟,至局部皮肤温热即可。
6、每天按压大脑的“特效穴位”,可以唤醒头脑,活跃思维。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长期的脑力活动、过度的思考,会损伤大脑,影响人的记忆力、反应能力。
有很多常见的大脑相关疾病,例如中风、失眠,甚至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
中医有一套养脑的“专穴”——三大主穴,适当按摩这三大主穴,可起到醒脑、活血、止眩的作用,对脑部情志病、脑血管病等有较好的疗效。
取穴方法:前三穴分别为神庭穴、本神穴、四神聪穴。
①神庭穴:位于发际中缘上0.5寸;
②本神穴:位于神庭穴左右3寸;
③四神聪:四穴分别位于百会穴(两耳朵连线的中点)的前后左右各1寸处,刺激四神聪,有健脑益智、养神开窍之功效。
按摩方法:用中间三指从发际线开始,像梳头发一样向后脑勺推按,或半握拳,用指尖轻拍这些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慢性疾病或者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按摩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